近年来,高峰乡把推进文明乡镇创建与平安建设深度融合,全力防范化解管控各类矛盾风险,社会治安环境持续稳定向好,通过五项措施,有效维护了辖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切实提升了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和满意度,被命名为“楚雄州2018—2022年无命案乡镇”。
高效统筹,命案防控有力度。始终牢固树立“命案可防、命案必防”理念,制定完善《高峰乡命案防控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22年—2024年),将命案防范治理作为平安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切口和牵引,专题对命案防控工作进行研究安排,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落实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统筹抓总,分管领导亲自推动,部门紧盯不放的工作格局,做到逢会必讲、逢事必讲。综治办、司法所、派出所等职能部门组成的乡级综治中心紧抓重点加强协调配合,严格落实情报信息分析研判制度,做到齐抓共管、主动担责。全面整合综治维稳力量,落实“一村一警”警民联系制度,通过统筹发挥好民警、辅警、户长和村级治安巡逻队的作用,加强沟通协作,注重联动配合,为命案防范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创新机制,命案防控有亮度。积极探索推行新时代基层综合治理网格化“五网合一”(党建引领网、综治维稳网、经济发展网、生态保护网、民生保障网)工作机制,构建乡、村、组“三级网格”,设有一级网格1个、二级网格8个,三级网格68个,落实专职网格员9名、网格员辅助人员68名。将“五网合一”工作与基层治理“联帮联保”工作机制紧密结合,确保矛盾纠纷、风险隐患化解等工作落实到户到人,推动实现联治安保稳定、联邻里促乡风、联人心聚合力;充分发挥基层网格员分布广、信息灵、反应快等优势,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体系,确保“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强化阵地建设,建立“以案释法”的宣传制度,在农家书屋设置法治文化专栏,将法治宣传教育与加强基层治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相结合,确保各类宣传活动有效开展,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命案发生,为命案防范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源头治理,命案防控有深度。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作为预防命案的首要环节,严格执行“属地管理”原则,从严落实村级“每月一排查”、乡级“每月一研判”制度,对基层容易引发命案的邻里积怨、家庭矛盾、婚恋纠纷、债务纠纷、重点精神病患者等进行全面细致排摸,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房屋拆迁、土地征收、项目建设、劳动社保等纠纷进行重点关注调解;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隐患和重点特殊人群,逐一建立台账,全面分析研判,每月对账督办,逐级化解销号,努力做到“发现在早、防范在先、处置在小”;综治办、司法所、派出所等部门和村“两委”、人民调解委员会等基层组织共同发力,持续强化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排查化解,全面提高命案防控工作水平。
聚焦重点,命案防控有速度。突出“管好人”,全面排查并加强对相关重点人员的教育引导、分类管理及动态监测,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乡、村两级班子成员严格落实包保责任,不间断走访回访重点人员,做到“强管理、优服务”;突出“管好物”,持续开展好缉枪治爆专项行动、禁毒人民战争,紧盯易滋生命案的枪爆物品、管制刀具和毒品等重点物品,做到“严排查、强监管”;突出“管好场”,加强对公共场所、娱乐场所、校园周边等区域的治安防控措施,定期全面排查辖区宾馆酒店、KTV、出租房屋、重点项目点等重点场所和外来流动人口相对较集中的区域,对发现的各类安全隐患进行领导包保督促整改,严防突出违法犯罪及治安问题诱发命案发生,全方位净化社会风气和社会治安环境。
为民服务,命案防控有温度。在“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6·26国际禁毒日”“12·4国家宪法日”等节点,突出户长会、院坝会、火塘会作用,走村串户宣讲法律法规政策;利用“高峰火把节”等特色节庆,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共开展各类法治文化宣传教育101场次,文艺汇演活动6场次,发放宣传资料9700余份,受教育群众1.09万人,充分提高群众的法制观念和依法维权意识。将不良青少年、风险家庭人员、存在邻里纠纷的家庭人员列为重点普法对象,结合农村“民转刑”案件及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案件的特点,借助高峰司法所普法微课堂、微信群、抖音、e禄丰云等新媒体平台,高效推送涉及禁毒禁赌、邻里和谐、耕地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及命案防控等宣传资料176条,有效拓宽法治宣传覆盖面;定期开展线上线下命案警示教育,持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引导群众通过合法途径理性解决问题,促进家庭团结、邻里友善,营造了文明法治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