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走进禄丰市高峰乡普华珍彝绣非遗工坊,20多名绣娘正专注绣制传统彝族服饰,她们灵巧的双手充分展现传统彝绣文化的独特魅力,用勤劳和智慧绣出了自己的幸福美好新生活。彝绣工坊的飞针走线不仅是民族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发扬,更是铺开了绣娘们“家门口就业”的致富路。
作为省级非遗刺绣传承人普华珍创办的华珍彝绣工坊,历经十载深耕,已从家庭手工作坊发展为高峰乡集非遗传承、技能培训、市场推广于一体的综合性彝绣文化企业。据了解,华珍彝绣工坊长期稳定就业17人,带动绣娘就业80余人、脱贫妇女群众就业15人。高峰乡彝绣产业活力迸发,全乡现有彝绣企业2家、绣坊1家,培养绣娘278人,彝绣文创产品年收入达460余万元。高峰乡彝绣产业正通过“指尖技艺”向“指尖经济”转型升级,为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近年来,高峰乡把彝绣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来抓,让当地的绣娘们过上了“背着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养活家”的幸福生活。彝绣工坊的落地,不仅是经济账,更是民生账。工坊推行“免费培训+弹性管理”工作机制,绣娘可根据农忙、育儿等需求自主安排时间,为当地妇女提供了便利的家门口就业机会。对于无法坐班的绣娘,工坊提供“计件制”居家工作,实现了“就业在村头、增收有奔头”的美好愿望。绣娘李秀美高兴地说:“在这里工作既能接送孩子、照顾老人,又能靠自己的手艺养活家人。”
2024年,高峰乡与妇联、人社2个市级部门联合举办彝绣技能提升示范培训班,邀请专业设计师授课,60余名绣娘通过“手把手”教学不仅掌握了针法设计、色彩搭配等技能,还进一步拓展了产品创新、直播带货等知识面,培训后人均月增收超过400元。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培训+订单”模式有效激活了高峰乡的就业潜力,让更多妇女群众充分享受到家门口的工作便利,真正做到了赚钱、顾家“两不误、两促进”。
“一针一线绣出幸福生活,一梭一织绘就振兴蓝图。”如今,华珍彝绣工坊这一“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全面打通了高峰乡彝绣产业发展的“神经末梢”,有效破解了广大妇女群众的“致富密码”,既让绣娘们端稳“就业碗”,留住“乡土情”,又为留守妇女的生计问题提供了新思路,还为高峰乡彝绣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注入了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