禄丰市人民政府
首页 >> 市情概览 >> 自然风光

话说广通茶马古道

日期:2020年03月30日   作者:郭建德 普萍   来源:广通镇    点击:[]

说起茶马古道,上点年纪的广通人都知晓一二,能说上一箩筐话,或诉或赞或叹或悲,但大多是零散回忆,大家知晓最多的就是九关十八铺或与之相关的见闻逸事了,《康熙广通县志》曾记载了一首反映广通茶马古道马帮人披星戴月辛苦劳作的诗,诗云:运盐出井有驮牛,千里崎岖不记愁。寒夜那曾依店宿,惟寻茂草傍山头。兹将广通境内这段历经2000余年的古驿道作个相对系统的讲述,以供爱乡人士凭吊追忆,丰厚广通历史文化底蕴,提振广通“旱码头”之威名。

一、茶马古道的历史及演变

云南古代的陆路交通,最晚在战国末期就已经形成了沟通四川、云南、缅甸和印度的国际交通体系,即后来史家所谓的“蜀身毒道”或“南方丝绸之路”。由昆明至大理的滇西大马路在此时已经存在,称为“永昌道”,是“南方丝绸之路”的主干道之一。

茶马古道是民间对昆明到大理这条滇西大马路的俗称,是古代军事、商贸、生产、运输最重要的交通生命线。其存在久远,现在我们看到的遗址遗貌是在二千三百多年前的“南方丝绸之路”、秦汉“五尺道”、唐代“石门道”的基础上,经元、明、清及中华 民国历代政府修建而形成的。唐代修建“石门道”时,在禄丰境内设有龙和馆(今腰站炼象关)和沙雌馆(今舍资),这是禄丰境内第一次有史籍记载的地名,也是官方在禄丰设置馆驿的开端。自元代开始、禄丰、广通的古驿道由官府组织,经历了大规模的整修,沿路设置了大量的关、堡、驿、铺,到明清时期基本定型,官方统称“滇西大马路”。禄丰境内滇西大马路段由老鸦关入境至广通回蹬关出境,全长约110公里,路面宽1.6—2.5米,全用石块铺砌。由昆明出发至大理,民间传说要经“九关十八铺”,在禄丰境内,由东向西要经过的是老鸦关、白涵厂铺、杨老哨、炼象关、石门哨、河西铺、南平关、响水关、舍资铺、勒马关、蒙七铺、路甸铺、回蹬关等,在旧时广通建制县内,响水关、舍资铺、勒马关、蒙七铺、路甸铺、回蹬关都在广通辖区。时至今日,滇西大马路禄丰段仍然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实物古迹,古驿道残段有狮子口段、炼象关段、石门哨段、南平关至响水关段,勒马关段、蒙七铺段、回蹬关段等,关址有炼象关、响水关、勒马关、回蹬关等,桥梁有老鸦关桥、衍庆桥、启明桥、星宿桥、响水关桥、安乐桥、清风桥等。滇西大马路承载着南方古丝绸之路、汉五尺道、唐石门道、元、明、清滇西大马路、茶马古道、抗战时滇缅公路被切断后运送抗战物资的规模达80万匹马的马帮路,二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具有丰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二、广通段滇西大马路线路图及保护情况

解放以前(1958年撤县建镇)广通为县,疆域很大,东七十里五里接禄丰县界(今响水箐一带),南八十里达南安州界(今双柏的云龙镇一带),西三十里与楚雄县接壤(当时称威楚县,界包括今天的石涧村委会),北九十里至黑井界,东北九十里至元谋界,东南六十里至易门县界(包括现在的罗川坝子),西南五十里至楚雄县界。所以现在全长110公里的滇西大马路禄丰段一半多历程和关、堡、驿、铺都在原广通建制县境内,现有约33公里的历程在广通镇境内,其路线图如下:从一平浪黑苴村委会的黑苴铺过庙山(非广通庙山入广通境→蒙七哨→蒙七铺→赵普关→小官坝白沙地→背阴寺→进入老东山→东山哨(有遗址)→东山哨烽火台(有遗址)→林家冲(母鸡坝下)→白家村→清风桥→广通东门街→沿老街过胜利楼→镇楚门出城→经西堡村委会→过西堡桥→李家冲沿山脊而上→红沙坡→抵达回蹬关迤西出境出境。(如下图)

茶马古道(滇西大马路)是2000多年昆明通往大理的官道,而广通正好居于昆明到大理的中间位置,是古驿道的重要节点,千百年来,见证了广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交通运输的演变、更替和发展,历经了沧海桑田的嬗变,承载着千回百转的悲欢。如今,随着公路、铁路的延伸发展,茶马古道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嗒嗒”的马蹄和悦耳的马帮铃铛已为隔世云烟,唯有断断续续的青石板和关、堡、驿、铺残垣遗址依稀可见昔日的威严与繁华。目前,广通33公里的茶马古道(滇西大马路)保存相对完整的还有东山哨周边及回蹬关一带1500多米的路段,不足十分之一;沿古驿道遗留的文物遗址主要有蒙七哨遗址、蒙七铺、赵普关遗址、东山哨及东山哨烽火台遗址,清风桥、胜利楼、镇楚门、回蹬关遗址等,是广通极其珍贵的文化遗存。

三、广通段滇西大马路的历史作用及现实价值

广通段滇西大马路是整个滇西大马路不缺少重要组成,沿途关、堡、驿、铺密集,是一段内涵丰富,保存较好的文化线路和文化景观,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1、滇西大马路广通段不仅反映了云南古代从战国到近代交通的历史,也见证着广通千百年的发展变迁,是云南古代交通的活化石。

云南古代的陆路交通,从秦汉开“五尺道”始,三国南北朝时期中央王朝经营云南,滇西大马路是云南古代交通的重点。唐代,云南全境驿道网初步形成,与唐、宋相始终的南诏、大理两个云南地方政权,以大理为国都,筑拓东城经营滇池地区,滇池与洱海之间的交通进一步完善。

元代设立站赤制度,云南驿道大规模发展,奠定了之后云南驿路交通的基础和规模,明清两代沿用元代驿传制度,加大道路的整修力度,沿路密置关、堡、驿、铺,设塘卡,建烽哨,以保障交通畅通和维护交通沿线的治安。滇西大马路的线路在元代基本固定,明清两代历经整修,进一步完善,在明代沿途已设有十八站(铺),成为云南古代交通的大动脉。清雍正八年(1730年)设迤西道,统制滇西十府,昆明至大理的驿道被称为“迤西大路”,民间则俗称滇西大马路,于是有“滇西大马路,九关十八铺”的说法。

1935年,昆明至大理的公路通车,马帮行走的滇西大马路仍然发挥其民间交通的作用。1942年春,日军攻占缅甸,作为抗战时期中国国际交通生命线的滇缅公路被切断,滇西大马路在国难当头之际,担负起为民族救亡输血的使命,数十万匹骡马往返于印度至昆明的千年古驿道上,为中国的抗日战争源源不断的运送抗战物资。解放 前后,虽然现代化交通网络不断建设完善,但在广通一些古驿道周边村落,仍然有很多人从事马帮运输,以此营生,养家糊口,古驿道仍然承担着山区人民对外交通的重任。

2、滇西大马路广通段作为文化线路,内涵丰富,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一是正因为有了这条古驿道,史书对广通才有了“西来之锁钥,九郡之咽喉”以及后来的“滇西旱码头”的盛赞,这是广通区位和交通史发展的真实写照。

二是沿古驿道保存完好的清风桥、胜利楼、镇楚门等文物古建筑,不仅建造工艺精湛、具有较高和考古价值,现已成为广通不可再生且声名远播的文物景点,是广通历史文化的丰碑和缩影。

三是伴随古驿道的历史,很多先贤名宦往来期间,留下了许多潇潇的行呤和唱酬,名篇佳作,余音绕梁,不绝于耳。如明代三大才杨慎(被嘉靖皇帝谪贬云南35载,为滇西大马路行检官,长年往返昆明大理间,数度旅居广通,在广通有专门寓所)在响水关作的《采兰引》、歌赋广通八景之东桥烟柳作的《垂柳篇》;明代大思想家李贽旅居苏青庵教秩事;广通首任土官主簿段玺(大理国段誉之孙)、回蹬关首任土司巡检杨宝子嗣传承发展对广通乃至禄丰的发展贡献等等。这些文化瑰宝丰蕴了广通历史文化,更是广通发展文化旅游业发展潜在的重要支撑。

正是因为滇西大马路有如此厚重的历史文化丰蕴和价值,在县文物管理和广通镇各方努力下,2012年,滇西大马路广通段与禄丰段统称滇中古驿道(禄丰段)被省政府公布为全省第七批省保文化单位。在声名雀跃的同时,引起无数的学者、游人痴迷不倦的探秘和重游。

上一条:黑井镇:石榴花开红艳艳
下一条:夜幕下的金山古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