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乡:昔日“天堑”变通途
以工代赈助力乡村振兴
禄丰市高峰乡于2024年11月25日启动以工代赈项目(以工代赈是一种通过组织低收入群体参与公共工程建设,以劳动换取报酬的扶贫方式),于2025年6月完工,历时8个月,总投资773万元,完成9条总计16998.5米的乡村道路改建及硬化工程,覆盖高峰乡山河、河差底、海联三个村委会,实际惠及农户390户1500余人,此次以工代赈项目卓有成效。
精准发力定项目 改善民生成效显著
根据高峰乡的实际情况,在进行了一系列的调研走访、征求意见后,结合往年人代会反映较多的问题,最终确定了以工代赈的项目为山河村委会下辖自然村乡村道路改建及硬化工程。通过“劳务报酬+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的综合赈济模式,累计带动当地农村劳动力152人参与工程建设,主要吸纳当地易地扶贫搬迁户、脱贫群众、三类监测对象等重点群体务工。“我们这个村的路,一直都是土路,平时骑摩托车都心惊胆战的,更别提下雨了,现在终于可以硬化了,不仅能为村里修路,还不用出去外地打工,和家里人的关系也更融洽了。”项目工人普枝奇说。
项目共发放劳务报酬235万元,人均增收15550元。在道路完成验收后,设置道路管护、环境卫生等公益性岗位2个,优先安置贫困家庭和残疾人员,为困难群众提供长期稳定的增收渠道。项目实施过程中,累计开展混凝土施工、道路养护等技能培训2期80人次。许多村民通过参与项目掌握混凝土施工技术后,工价上涨,工程量增加,年收入突破6万元。
道路建设有飞跃 乡村出行换新颜
7:50,山河村委会咪者基村的村民耿金友已经坐上了高峰集镇区的客运汽车。他所在的咪者基村正是此次以工代赈项目的受益村之一,往常需要1个小时才能到达集镇区,今天却提前了二十多分钟就到了。耿金友说:“路修好了,的确比以前快多了!”
项目建设前,道路多为泥土路面,平均宽度不足3.5米,坡陡弯急、坑洼不平,雨季塌方等问题频发。部分村组群众出行需绕行10公里山路,农产品运输全靠人背马驮,运输成本占销售价格的30%以上,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现在道路建设完成后,道路升级为混凝土路面,部分道路宽3—3.5米、配套建设挡墙、错车道和路肩,道路通行能力提升50%以上。山河村委会、河差底村委会村组至集镇区车程从1小时缩短至30分钟,新鲜蔬菜和其他农产品可当日直达禄丰城区市场,运输损耗直线下降,群众不仅出行时间缩短,到市区办事、出售农产品、采购等也更加快捷方便。

综合提效促发展 高峰面貌谱新篇
在农业发展方面,道路硬化直接打通产业发展“最后一公里”,为高峰乡的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当地特色农产品得以更高效地流通,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还吸引了一些企业来此投资建厂,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便捷的交通也带动了乡村旅游业发展,方便游客欣赏乡村美景,体验农家生活,为乡村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的途径。在教育医疗方面,道路改善推动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加速下沉。乡卫生院急救车出诊响应时间缩短40%,2025年上半年累计服务群众44人次。在农村人居环境方面,通过“道路硬化+环境卫生整治”联动推进,绿化道路两侧约20公里,投放垃圾收集箱体83个。龙骨村老姚至庄房段道路硬化后,村民自发组建义务保洁队,实现“道路有人管、垃圾有人清”。
机制完善长效行 乡村振兴路致远
为巩固项目建设成果,高峰乡建立“政府监管+群众参与”的管护机制与第三方公司签订道路养护协议,每年安排专项经费4万元,保障道路长期安全畅通;成立了由受益村民代表组成的管护监督小组,定期开展巡查,确保管护责任落实;从村集体经济收益中提取部分资金作为道路管护基金,形成“以路养路、以业促路”的良性循环。
高峰乡以工代赈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是一次基础设施的全面升级,更是一次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深刻变革。此次项目的实施,缓解了短期贫困问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才的回流,结合抽水蓄能项目,将一部分外出务工群众吸引回乡,缓和了家庭矛盾纠纷的产生,并且劳动者收入提高后,消费能力增强,提振了高峰市场活力。相比直接发放救济金,以工代赈鼓励劳动可以有效减少“等靠要”现象,劳动者在工程建设中学习技术(如混凝土施工、道路养护等),可以增强就业竞争力,提高就业率。农村道路的建设,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和生产效率。
高峰乡将继续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标,持续推进以工代赈与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文化振兴深度融合,努力打造乡村振兴的“高峰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