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关于市政协二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关于科技赋能让非遗成为年轻人职业“新赛道”的提案》的答复

索  引  号:/2025-00014 公开范围:公开 发文机关:县市人民政府 著录日期: 发文字号: 主  题  词: 标      题:关于市政协二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关于科技赋能让非遗成为年轻人职业“新赛道”的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5-09-15


华玲芝委员:

您在政协禄丰市第二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科技赋能让非遗成为年轻人职业“新赛道”的提案》,已交由我局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们深刻认识到科技在非遗传承与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以及非遗领域为年轻人就业创业带来的巨大潜力,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科技赋能非遗,努力将其打造为年轻人职业 “新赛道”。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着各个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 “非遗”)也不例外。曾经,非遗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传承方式单一、受众群体狭窄、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使得其发展举步维艰。然而,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数字孪生、3D 打印、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纷纷涌入非遗领域,也为传承与发展注入了全新活力。

禄丰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开创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经济社会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新局面。目前,全市共有10类9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省级8项、州级33项、市级54项;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63人(去世28人),在世的135个传承人中有国家级1人、省级9人、州级28人、市级97人;建立非遗传习所4个;现有省级非遗工坊2家,州级非遗工坊4家,市级工坊2家。

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推进过程中依然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宣传不广泛,工作合力还没有形成;二是投入不足,经费紧缺;三是后继乏人,传承前景堪忧;四是开发利用不够,非遗产业不大不强;传承方式单一,缺乏创新;传播力度不足,社会认知度低。

针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市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力度。一是开展全面普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运用文字、录音、录像等多媒体手段建立档案和数据库。二是积极组织申报,加大保护传承力度。国家、省、州、市四级名录体系基本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逐步提高。三是做好保护规划,传统文化保护区建设有序推进。先后完成中村乡叽拉村省级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高峰乡大、小花箐村州级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仁兴镇大箐州级苗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建设保护规划编制。2023年,叽拉村彝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争取到省级保护扶持资金15万元,为传统文化保护区注入省级资金。四是积极争取资金,落实传承人财政补助经费。在严格落实国家级、省级、州级传承人补助经费的同时,市财政按每年10万元把市级传承人补助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五是完善考核机制,加强传承人管理。结合禄丰实际,建立完善了传承人考核管理机制,使考核管理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六是扩大阵地建设,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在市文化馆和14个乡镇文化和旅游广播电视体育服务中心建立非遗展示厅,以图文并茂板块,展示项目的历史渊源、传承区域、表现形态、文化价值、传承谱系以及目前的保护现状,让更多群众了解禄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不断增强市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七是积极开展活动,打造节庆文化品牌。依托“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禄丰恐龙文化旅游节”、高峰“火把节”、彝族“六月六”习俗、土官“桃文化旅游节”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民族节庆品牌文化活动,积极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广泛的传承、保护和利用。八是从娃娃抓起,非遗进校园成为常态。高峰大刀舞,中村舞龙舞狮、皮影戏、彝族刺绣,仁兴苗族芦笙滚锅舞,碧城剪纸,彩云舞狮等非遗项目进校园已形成常态。广通甸尾牛灯舞、中村舞龙舞狮等非遗项目在中小学学生中得到了传承发展。九是支持彝绣产业发展,扩大彝绣发展空间。禄丰市彝绣传承人共有6人注册彝绣公司及店面,逐渐成为促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十是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禄丰市共有非遗工坊8家,其中省级2家,州级4家,市级2家,在带动当地人群就地就近就业、助力乡村振兴发挥了积极作用。

下一步,我局将采纳您的宝贵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一是开发非遗元素现代消费品。打破非遗产品主要与传统生活方式相结合格局,如老字号美食、千年老店工艺品、祖传秘方等。二是培养新生代非遗传承人。通过新生代非遗传承人拓展非遗产品功能、促进非遗元素的跨界输出,让越来越多的非遗在现代产品中得到创新运用。三是不断提升产品的“非遗含量”,让非遗技艺成为文化附加值、创意卖点以及产品品质的来源。四是打造非遗美食新赛道。鼓励传承人拍摄美食制作视频上传抖音、小红书、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掀起流量热潮,提升非遗美食销量。五是支持非遗传承人及相关从业者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传播非遗技艺和故事,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关注,激发了他们对非遗的兴趣和参与热情,为他们进入非遗领域奠定了基础。

感谢您提出的宝贵提案,我们将不断改进工作,持续推动科技赋能非遗,让非遗真正成为年轻人职业发展的 “新赛道”,为非遗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禄丰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5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