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近几年来,禄丰市在大力推进工业强县战略的同时,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商贸、金融保险、物流业,全市第三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015年的55.37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96.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5.5%。比GDP的平均增速(9%)慢3.5个百分点,比第一产业的平均增速(5.4%)快0.1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的平均增速(15.4%)慢9.9个百分点;2021年增长9.7%,比GDP的增速(10.3%)慢0.6个百分点,比第一产业的增速(9%)快0.7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的平均增速(11.7%)慢2个百分点。
一、第三产业对市域经济发展的贡献
(一)拉动了GDP的快速增长。2015年,全县GDP增速为7%,第三产业达到9.1%,对GDP增长贡献率达54.6%,比第一、二产业的贡献率分别高35.3和28.5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3.8个百分点。2020年,第三产业对全县GDP增长的贡献率-8.1%,比第一产业的贡献率(18.2%)低26.3个百分点,比二产业的贡献率(89.9%)低99个百分点,下拉GDP增长0.5个百分点。2021年,第三产业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39%,比第一产业的贡献率(19.6%)高19.4个百分点,比二产业的贡献率(41.4%)低2.4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4个百分点。
(二)推动了一、二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良性循环。近几年来,为第一、二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支持资金,2015年非金融机构及机关团体贷款46.89亿元,支持了工业、农业、交通和贸易业生产的贷款资金。2020年企业单位贷款达到94.97亿元,2021年达到了90.79亿元,有力的支持工业、农业生产资金需求。
(三)优化了产业结构。2015年,我市是“三二一”的产业结构,第一产业占23.5%,第二产业31.4%,第三产业45.1%。2020年保留了“三二一”产业结构,但比重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占21.8%,第二产业占36.4%,第三产业占41.8%;2021年 第一产业占22.6%,第二产业占37.6%,第三产业占39.8%。
二、禄丰市第三产业的特点
(一)商贸业繁荣兴旺。全市商贸市场建设加快,经营网点遍布城乡,商品丰富齐全,供应充裕,居民消费由温饱型向享受型转变。2015年完成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8.06亿元,2020年完成社会商品零售总额88.96亿元,年平均增长8.9%;2021年实现104.26亿元,比上年增长17.2%,2021年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20.17亿元,比上年增长12.6%,住宿餐饮业实现增加值5.41亿元,比上年增长16.8%。
(二)运输邮电仓储业迅猛发展。全市运输能力日益增强,公路交通网络四通八达,通车里程达到4741公里;成昆铁路横贯境内153公里,经8个乡(镇)34个村委会;2015年新修的广昆复线高铁过禄丰境内54.1公里,设有禄丰南、广通北两个站点,2021年新通车的昆楚大高速公路过禄丰境内,城区公共交通一派繁忙。2021年公路运输总周转量增长速度32.87%,铁路运输总周转量增长速度6.1%。邮电通信事业赶超现代化水平,基本实现与国际接轨。邮政业务总量比上年增长29.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4.08亿元,比上年增长7.4%。
(三)金融保险业稳步发展。2015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0.48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7.5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77.55亿元。到2020年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68.96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7.8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29.69亿元;各项存款余额年均增长11.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年均增长12.3%,各项贷款余额年均增长14.3亿元。2021年各项存款余额181.45亿元,比上年增长7.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41.47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各项贷款余额142.07亿元,比上年增长9.5%;金融业实现增加值7.52亿元,比上年增长2.4%。
(四)房地产业发展势头减弱。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和住宅商品化的推进,房地产业逐步走向产业化,2015年,全市房地产业提供增加值5.47亿元,2020年达到了10.54亿元,年均增长2.7%。2021年达到11.17亿元,比上年增长4.8%,今年房地产业形势不容乐观,在未来两年内不会有太大的起色。
(五)其他服务业蓬勃发展。一是旅游产业日益壮大。景点建设紧锣密鼓,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接待能力明显增强,游客逐年增加。2015年接待游客445.5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9.64亿元,2020年接待游客922万人次,年均增长15.7%,实现旅游总收入54.13亿元,年均增长22.5%,2021年接待游客1106.8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实现旅游总收入70.68亿元,比上年增长30.6%。二是租赁和商务服务起步较晚,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2015年实现增加值3.93亿元,2020年4.81亿元,年均增长4%,2021年实现增加值5.01亿元,比上年增长2.3%。三是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十分活跃,2015年实现增加值2.31亿元,2019年实现3.41亿元,四年平均增长10.3%,2020年实现增加值2.42亿元,由于疫情比上年下降38.2%,2021年实现增加值2.58亿元,比上年增长5.2%。四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发展迅猛,2015年实现增加值1.17亿元,2020年实现增加值2.07亿元,年均增长12.6%,2021年实现增加值2.28亿元,比上年增长10%。五是非营利性服务业,教育、卫生事业整体提升,办学高潮蒸蒸日上,全民健身成为时尚,医疗保健体系逐步健全;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政府与社会组织围绕公共服务的供给,将形成一种新型的合作机制,这个大趋势将催生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去担当社会公共产品的生产者和供给者,2015年非营利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2.24亿元,2020年21.48亿元,年均增长5.7%,2021年23.49亿元,比上年增长13.3%。
三、第三产业发展存在一些问题
我市第三产业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是:
(一)第三产业总量不足。2020年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有量23522元,比全国39502元差距较大,比全省26764元还低,比全州23351元高;在市域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高,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为4369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包括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的18.8%,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1.8%,比全国的54.5%低12.7个百分点,比全省的51.5%低9.7个百分点,比全州的41.1%高0.7个百分点,但大大低于先进地区的水平。
(二)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如直接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城市公用事业等基础产业部门仍很落后,社会保障事业不发达,科学教育发展转化为生产力缓慢等;产业结构层次低,所形成的“三二一”产业结构虽是优化模式,但这是一产业没有调优、二产业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结果。
(三)产业缺乏良好的发展基础。在工业经济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而又过早地结束了以农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使三产业缺乏良好的发展基础,只有在农村经济和工业经济发达,特别是发达的制造业,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的前提下,三产业才会有实质性的飞跃。
(四)单位规模偏小,传统服务业居多,从业人数少,年营业收入低于百万元的单位占绝大多数。2021年限额以上(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的批发单位只有16户,限额以上零售单位(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只有45户,限额以上的住宿 、餐饮单位(年营业收入200万元或星级宾馆)49户,而且主要是烟草、医药、石油、农资企业,其他行业大多数都是以个体的形式经营。可以看出,在所有单位中,小规模企业占绝大多数,大型龙头企业比较少,中等规模企业的实力不足,还不足以成为发展的中坚力量。
(五)市场化程度较低。交通运输、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是我市最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的行业,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也是发展比较成熟的行业和最具活力的行业。邮电、通信、金融保险、教育、卫生、社会保障行业等,虽然经过多次改革,但市场准入的限制比较多,发展环境不宽松,多数服务产品的价格主要由政府部门制定和管理,市场决定服务产品价格的机制尚未建立,垄断经营制约了服务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六)城市化水平低。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聚集为服务业发展创造了需求和供给。2020年我市城市化水平为37.07%,比全国平均水平(63.89%)低26.82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50.05%)低13个百分点,比全州平均水平(44.85)低7.8个百分点,多年来我市小城镇建设步伐和力度逐年加大,但仍然有62.93%的人口难于向城镇转移,在山区面积大、耕地资源较少、工业化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充分就业困难较大。因此推动服务业发展的动力不足,层次不高。
(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农民消费不足,制约了服务业的发展。2015年,我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914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58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18756元,农民收入为城镇居民收入的32.8%;2020年我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849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35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25924元,农村居民收入仅为城镇居民收入的35.2%;五年时间也只是提高了2.4个百分点,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0220.3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124.75元,消费差距达14095.55元,农民消费仅为城镇居民消费的30.3%。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152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301元,消费差距4851元,农村居民消费为城镇居民消费的65.7%。
在2015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06亿元中,城镇零售48.68亿元比重高达84.8%。在2020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96亿元中,城镇零售66.94亿元比重高达75.2%。这表明占全市总人口62.93%的乡村人口消费不足,消费倾向不高,严重阻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四、实现我市第三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根据我市第三产业的实际状况,应该致力于增强服务业的整体规模、市场素质,提高竞争力。在发展重点上,应着力发展为农业化、工业化服务的新兴服务业和高新技术服务业,以及由传统服务业演变的新兴服务业。以市场化、产业化和城市化为依托,倾力打造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信业、房地产业、民族旅游业和民族文化产业。
(一)依托铁路、高速公路必经之地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传统农副产品集散地的优势,重点培育一批有较强辐射力的,服务于农特优农产品加工的大中型龙头服务企业,逐步形成以县城带动乡村,走连锁经营服务的模式,全力改变全市服务业总体规模偏小的问题。通过规模的扩大,逐步使中型服务业成为全市服务业的主体,大型服务业成为主导,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优势,才能实现全市服务业的飞跃。
(二)依托自然资源优势,积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多渠道、多层次吸收民间资本和引进外资,积累固定资产和实收资本金,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之路,壮大我市服务企业的盈利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以市场为导向,在政策上积极扶持新兴服务行业,同时放宽垄断服务业市场准入的限制。近年来,我市居民对社区服务、房地产服务、旅游服务、医疗保健服务、教育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增长很快,供求矛盾比较突出。对此,有关部门应制定优惠鼓励政策,在资金、税收、用地等多方面予以支持。同时放宽邮电、通信、金融保险、社会保障等行业的政府服务产品价格管理机制,形成新兴服务业、传统服务业和垄断服务业,由市场决定服务产品价格,共同竞争,全面提高我市服务业的整体竞争力。
(四)加快城镇化步伐。城镇化滞后影响了有效需求,尤其是影响了服务需求的扩大。我市的城镇化发展问题是由市情决定的,症结在于农业如何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如何实现现代化,农民如何增收,只有通过过硬的政策措施才能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发展特色农业、创汇农业和资源型农业,这样就会有许多为新兴农业服务的农产品加工服务业的产生和发展,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我市矿藏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优势,重点发展地质勘探业、采矿业、工业原材料加工业等,加大工业化进程。只有我市农业化和工业化协调持续健康地发展了,我市的城镇化才能快速发展,服务业才能得到较大的发展。
(五)依托城乡居民在教育、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极力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构建和谐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城乡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积极消费,才能推动我县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禄丰市统计局 樊儒林)
注:2021年部分统计数据没有出来,只能用2020年的数据来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