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村乡:用好“五个着力”工作法 破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难题
一、背景情况
中村乡位于禄丰县城以北13公里处,东临和平镇,西连一平浪镇,北与武定县、元谋县接壤。全乡总面积301.7平方公里,是一个集山区、民族为一体的农业乡。下辖中村、河西、叽拉、棠海、七峰、阿勒、鲁支、山前、峨山9个村委会,95个自然村,137个村民小组。2022年末,全乡有人口5834户,17666人,其中少数民族8719人,占49.35%。少数民族中,彝族5399人、苗族2510人、傈僳族729人,城镇人口数5044人,城镇化率达28.55%,经济收入以种养殖业、劳务业为主,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10717.79元。乡境内有风景秀丽的五台山森林公园,素有“天然氧吧”之美誉,是禄丰市“后花园”,是滇中具有较强开发潜力的旅游胜地。2007年被省人民政府评为“云南省生态乡镇”,2020年中村乡被州委、州人民政府命名为第二届楚雄州文明乡镇。
近年来,禄丰市中村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善人居环境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州市决策部署,以创建绿色、生态、和美农村人居环境整乡为目标,认真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深入开展全域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专项治理行动,大力推进农村“三大革命”“六项行动”,下大气力整治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已建成州级美丽宜居示范村2个、州级美丽乡村2个,申报州级绿美村庄12个,宜居宜业和美村庄42个,人居环境整治初见成效。
二、主要做法
(一)树牢“两山论”理念,着力解决群众认识不到位的问题。坚持把提高群众思想认识、转变群众思维理念作为乡村环境整治的重要任务,教育引导群众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乡、村设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专栏,定期宣传水源地保护、自然保护区管护及村庄治理、个人家庭卫生等宣传专栏;乡镇通过村两委会议、户长会议、“村村响”循环播报、悬挂宣传横幅、编发微信信息、发放倡议书、《人居环境工作手册》等形式,广泛宣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目的意义、方法措施,组织动员群众积极投身村庄环境整治,推进环保思想理念宣传教育进机关、进村组、进农户、进校园、进企业等“五进”活动,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养成干净整洁、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
(二)建强“专班队伍”,着力解决工作措施落实不到位的问题。按照职责明确、决策科学、行动有力的要求,成立由乡党委书记、乡长任双组长,乡人大主席、分管副乡长任副组长,各站所、村委会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领导小组,各站所抽调精干力量组成日常工作专班,配强壮大管理力量,探索建立“五个一”工作机制,即:“一周一研判、一月一检查、一季一考核、一季一曝光、一季一调度”的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全面推行主要领导包片、班子成员挂村、“四职”干部包组的“三级包抓”责任制,为所有公益岗人员划定责任区域,按天督查检查,跟踪指导落实,确保卫生保洁措施全面落实到位,形成了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体系。
(三)开展“攻坚行动”,着力解决整治成效不明显的问题。聚焦“三大革命”“六项行动”等重点领域,科学谋划,整合项目,统筹资金,集中攻坚。扎实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拆除残墙断壁,清除乱贴乱画,取缔乱堆乱码,栽植绿化苗木,清理河流垃圾。各村委会聘请公益性岗位人员,定期开展房前屋后、村庄周边、面源污染、交通沿线垃圾治理;全力推进农村污水处理,全面整治黑臭水体,实施西河水源地保护污水治理工程涵盖4个村委会25个小组,2023年集镇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100%,处理率达65%以上;稳步实施农村厕所改造,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71%。已建成州级美丽宜居示范村2个、州级美丽乡村2个,深入开展废旧农膜回收行动,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秸秆综合利用,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
(四)抢抓政策机遇,着力解决基础保障不够高的问题。积极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建成乡(镇)污水处理站3座,城乡供水一体化。对9个行政村进行合理分类和优化调整,确定村庄规划编制试点村8个,先行先试开展村庄建设行动。依托西河水库水源地保护综合治理项目,投资1700万元,铺设污水管网10000余米,涵盖31个村小组污水收集;整合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13万元,实施七峰村委会黄果树污水治理、公厕改造等项目;积极争取市级绿美村庄建设项目,统筹资金20万元,实施中村冷水塘、摆衣箐人居环境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工程。
(五)落实管理制度,着力解决考核管理不严格的问题。严格落实“三级领导抓农村人居环境”的工作要求,市委、市政协挂点领导定期深入乡村一线,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行督查调研。市人居办常态化下乡进村,围绕乡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重点工作任务进行调度,抽组农业农村、住建、工信、生态环境等部门人员组成工作督导组,对全域“垃圾治理”“厕所革命”“污水治理”“村庄清洁”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工作进行督导检查,现场指出问题,督促整改落实。乡按季度召开全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进会、调度会,推动全乡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落实落细。中村乡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纳入下乡工作组、村组干部绩效考核范畴,通过文明积分奖励、环境整治“红黑榜”等制度,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向纵深区域迈进。
三、经验启示
(一)加强组织领导。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如期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目标,任务繁重,要健全部门协同机制,乡农业农村服务中心要发挥好牵头作用,统筹协调工作推进和政策支持,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分工方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乡、村两级主要负责人、“一把手”要亲自上阵,抓村带户、发动群众,具体组织实施。要压紧压实责任,加强管理、落实到人,以严格的奖惩措施推动责任落实,按照履职必尽责的要求,落实主体责任,对工作中推诿扯皮,落实不力的党员干部要严肃追究相应责任。
(二)发动群众参与。要充分发挥好群众的主体作用,把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贯穿于人居环境整治全过程。加强机制建设、政策激励、教育引导,激发和调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要尊重群众意愿,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坚决整治形式主义,不搞“刷白墙”“一白遮百丑”等劳民伤财之事,让群众参与,群众满意。
(三)保障资金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形成“本级财政奖补、上级单位争取、部门投入整合、受益群体自筹、集体经济补充、社会捐赠赞助”的多元化格局。统筹整合相关资金,集中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立健全各级财政资金、村集体资金、村民付费相结合的费用分担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积极鼓励金融机构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投入,形成多元化资金投入格局。
(四)注重宣传激励。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内容纳入村规民约,通过道德讲堂、文明农户评选等活动,总结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宣传一批示范村、示范户,发挥以点带面,辐射带动作用,形成有利于工作推进的社会氛围。引导群众形成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环境保护意识,养成共同建设美丽家园的生产生活习惯,促进人居环境改善和美丽乡村建设。对工作开展有力,整治效果突出的村委会、农户给予通报表扬,并给予表彰奖励。
(禄丰市中村乡人民政府)
中村乡:用好“五个着力”工作法 破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难题
一、背景情况
中村乡位于禄丰县城以北13公里处,东临和平镇,西连一平浪镇,北与武定县、元谋县接壤。全乡总面积301.7平方公里,是一个集山区、民族为一体的农业乡。下辖中村、河西、叽拉、棠海、七峰、阿勒、鲁支、山前、峨山9个村委会,95个自然村,137个村民小组。2022年末,全乡有人口5834户,17666人,其中少数民族8719人,占49.35%。少数民族中,彝族5399人、苗族2510人、傈僳族729人,城镇人口数5044人,城镇化率达28.55%,经济收入以种养殖业、劳务业为主,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10717.79元。乡境内有风景秀丽的五台山森林公园,素有“天然氧吧”之美誉,是禄丰市“后花园”,是滇中具有较强开发潜力的旅游胜地。2007年被省人民政府评为“云南省生态乡镇”,2020年中村乡被州委、州人民政府命名为第二届楚雄州文明乡镇。
近年来,禄丰市中村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善人居环境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州市决策部署,以创建绿色、生态、和美农村人居环境整乡为目标,认真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深入开展全域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专项治理行动,大力推进农村“三大革命”“六项行动”,下大气力整治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已建成州级美丽宜居示范村2个、州级美丽乡村2个,申报州级绿美村庄12个,宜居宜业和美村庄42个,人居环境整治初见成效。
二、主要做法
(一)树牢“两山论”理念,着力解决群众认识不到位的问题。坚持把提高群众思想认识、转变群众思维理念作为乡村环境整治的重要任务,教育引导群众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乡、村设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专栏,定期宣传水源地保护、自然保护区管护及村庄治理、个人家庭卫生等宣传专栏;乡镇通过村两委会议、户长会议、“村村响”循环播报、悬挂宣传横幅、编发微信信息、发放倡议书、《人居环境工作手册》等形式,广泛宣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目的意义、方法措施,组织动员群众积极投身村庄环境整治,推进环保思想理念宣传教育进机关、进村组、进农户、进校园、进企业等“五进”活动,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养成干净整洁、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
(二)建强“专班队伍”,着力解决工作措施落实不到位的问题。按照职责明确、决策科学、行动有力的要求,成立由乡党委书记、乡长任双组长,乡人大主席、分管副乡长任副组长,各站所、村委会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领导小组,各站所抽调精干力量组成日常工作专班,配强壮大管理力量,探索建立“五个一”工作机制,即:“一周一研判、一月一检查、一季一考核、一季一曝光、一季一调度”的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全面推行主要领导包片、班子成员挂村、“四职”干部包组的“三级包抓”责任制,为所有公益岗人员划定责任区域,按天督查检查,跟踪指导落实,确保卫生保洁措施全面落实到位,形成了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体系。
(中村乡人居环境整治领导小组文件及部分村委会领导挂点、干部包村名单)
(三)开展“攻坚行动”,着力解决整治成效不明显的问题。聚焦“三大革命”“六项行动”等重点领域,科学谋划,整合项目,统筹资金,集中攻坚。扎实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拆除残墙断壁,清除乱贴乱画,取缔乱堆乱码,栽植绿化苗木,清理河流垃圾。各村委会聘请公益性岗位人员,定期开展房前屋后、村庄周边、面源污染、交通沿线垃圾治理;全力推进农村污水处理,全面整治黑臭水体,实施西河水源地保护污水治理工程涵盖4个村委会25个小组,2023年集镇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100%,处理率达65%以上;稳步实施农村厕所改造,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71%。已建成州级美丽宜居示范村2个、州级美丽乡村2个,深入开展废旧农膜回收行动,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秸秆综合利用,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
(四)抢抓政策机遇,着力解决基础保障不够高的问题。积极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建成乡(镇)污水处理站3座,城乡供水一体化。对9个行政村进行合理分类和优化调整,确定村庄规划编制试点村8个,先行先试开展村庄建设行动。依托西河水库水源地保护综合治理项目,投资1700万元,铺设污水管网10000余米,涵盖31个村小组污水收集;整合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13万元,实施七峰村委会黄果树污水治理、公厕改造等项目;积极争取市级绿美村庄建设项目,统筹资金20万元,实施中村冷水塘、摆衣箐人居环境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工程。
(五)落实管理制度,着力解决考核管理不严格的问题。严格落实“三级领导抓农村人居环境”的工作要求,市委、市政协挂点领导定期深入乡村一线,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行督查调研。市人居办常态化下乡进村,围绕乡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重点工作任务进行调度,抽组农业农村、住建、工信、生态环境等部门人员组成工作督导组,对全域“垃圾治理”“厕所革命”“污水治理”“村庄清洁”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工作进行督导检查,现场指出问题,督促整改落实。乡按季度召开全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进会、调度会,推动全乡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落实落细。中村乡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纳入下乡工作组、村组干部绩效考核范畴,通过文明积分奖励、环境整治“红黑榜”等制度,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向纵深区域迈进。
三、经验总结
三、经验启示
(一)加强组织领导。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如期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目标,任务繁重,要健全部门协同机制,乡农业农村服务中心要发挥好牵头作用,统筹协调工作推进和政策支持,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分工方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乡、村两级主要负责人、“一把手”要亲自上阵,抓村带户、发动群众,具体组织实施。要压紧压实责任,加强管理、落实到人,以严格的奖惩措施推动责任落实,按照履职必尽责的要求,落实主体责任,对工作中推诿扯皮,落实不力的党员干部要严肃追究相应责任。
(二)发动群众参与。要充分发挥好群众的主体作用,把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贯穿于人居环境整治全过程。加强机制建设、政策激励、教育引导,激发和调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要尊重群众意愿,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坚决整治形式主义,不搞“刷白墙”“一白遮百丑”等劳民伤财之事,让群众参与,群众满意。
(三)保障资金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形成“本级财政奖补、上级单位争取、部门投入整合、受益群体自筹、集体经济补充、社会捐赠赞助”的多元化格局。统筹整合相关资金,集中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立健全各级财政资金、村集体资金、村民付费相结合的费用分担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积极鼓励金融机构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投入,形成多元化资金投入格局。
(四)注重宣传激励。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内容纳入村规民约,通过道德讲堂、文明农户评选等活动,总结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宣传一批示范村、示范户,发挥以点带面,辐射带动作用,形成有利于工作推进的社会氛围。引导群众形成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环境保护意识,养成共同建设美丽家园的生产生活习惯,促进人居环境改善和美丽乡村建设。对工作开展有力,整治效果突出的村委会、农户给予通报表扬,并给予表彰奖励。
(禄丰市中村乡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