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包里装着民生,肩头上扛着担当。民警肩头的背包沉甸甸,装下的不只是宣传册、笔录本与急救包,更藏着禄丰警方扎根基层的执着、贴近群众的热忱。这背包是移动的服务站,是连心的纽带,让“警务围着民意转、民警围着群众转”的承诺,在走村入户的脚步里落地生根。让“人民公安为人民”的誓言,化作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安心与温暖。
反诈宣传:在“精准滴灌”中筑牢民心防线
电信网络诈骗的本质是对个人获得感的侵蚀,而“背包警务”的反诈行动,正是以“靶向治理”回应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期待。在禄丰市公安局碧城派出所辖区,民警走进苗族同胞聚居的老人箐村、新家村,对刚考上高中的小姑娘说:“假期要注意防范电信诈骗,手机上我们帮你安装个国家反诈中心APP”。仲夏菌香四溢时,民警穿梭在收菌交易点,提醒菇农“警惕交易陷阱、妥善保管现金”。用方言破解“信息茧房”,用场景化宣讲消除“认知壁垒”,让反诈意识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认同”。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防范,更是通过“面对面”沟通,不断建立基层社会的信任纽带——当群众确信“警察就在身边、安全就在眼前”,对禄丰公安的认同感便在潜移默化中扎根。
暑期安全:以“全周期守护”厚植治理根基
少年儿童的安全,关乎家庭幸福,更关乎国家未来,“背包警务”将暑期安全工作从“应急处置”转向“源头防控”。从为初中毕业的学生安装反诈APP,到走进乡村学校讲解防溺水知识,构建起覆盖“教、防、管、护”的全链条体系。在新家村,民警遇见张大姐,不忘叮嘱“上街骑摩托车要戴头盔”,把交通安全提醒融入日常活动。“你们放假别乱往鱼塘跑....注意雨季,不要下河道游泳......”民警叮嘱刚放暑假的学生。通过守护每一个家庭的安宁,让群众感受到禄丰公安的温度,真正惠及最广泛的群体,从而在代际传递中夯实治理基础。
矛盾化解:用“柔性治理”激活基层社会活力
基层矛盾看似是“家长里短”,实则是社会治理的“晴雨表”。民警将调解现场从办公室搬到农家院坝、菌子交易点,用“拉家常”的方式讲法理、用“同理心”的姿态解心结。在老人箐村,82岁的苗族老党员一句“我是党员,只信仰共产党”,道出了警民同心的深层密码——民警在走访中更新“一标三实”信息、宣讲民族政策,在闲聊中收集社情民意,让政策宣讲不再是“单向灌输”,而成为“双向共情”。这种“嵌入式治理”跳出了传统模式,通过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吸纳乡土智慧,让基层治理从“单向管理”变为“多元共治”。
“背包警务”以“小切口”做好“大文章”——无论是清晨走访苗族村寨,还是仲夏守护菌香市集,民警脚下的泥土、背包里的手册、群众脸上的笑容,都在诉说同一个方向:基层工作的生命力,永远在于与群众的血肉联系。禄丰公安的工作根基,始终深扎在为民服务的实践沃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