禄丰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禄丰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审查结果报告
(2024年1月19日禄丰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主席团第四次会议通过)
禄丰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查了市人民政府提出的《关于禄丰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财政经济委员会在对计划报告和草案进行初步审查的基础上,根据各代表团的审查意见,作了进一步审查。现将审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2023年计划执行情况总体平稳
过去的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发展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市人民政府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州、市党委工作要求,锚定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和州委“一级三区”、市委“一级四区”目标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强化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园区发展和营商环境建设,全力以赴稳增长、促发展、惠民生,全市经济稳中向好、进中提质,中国式现代化禄丰实践迈出坚实步伐。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投资、消费和外贸等计划指标完成情况不及预期,资源环境约束和防风化债的压力持续加大,就业、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等民生保障与群众需求仍有差距。对此,市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和解决。
二、2024年计划草案初步方案总体可行
财政经济委员会认为,市人民政府提出的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了中央和省、州、市党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及工作要求,客观分析了我市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认真研判了完成各项指标的需要和可能,突出了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兼顾了“稳”和“进”的要求,符合禄丰发展实际,预期目标、主要工作安排和工作措施务实可行。财政经济委员会建议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批准市人民政府提出的《关于禄丰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批准禄丰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
三、做好2024年计划执行工作的建议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做好全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对我市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禄丰篇章意义重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建议:
一是统筹落实好各项政策措施,保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州市党委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深化对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统筹实施好各项政策措施,最大限度发挥政策效应,形成政策合力,确保全年经济目标高质量完成。加强对经济运行情况的分析研判,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问题,进一步提振信心,不断推动经济结构持续向优、增长动能持续增强、发展态势持续向好。
二是充分发挥投资与消费的支撑作用,充分激发发展活力。坚持把项目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围绕产业转型、基础建设、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积极谋划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充分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更加注重恢复和扩大消费,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发挥好消费的基础性作用。更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计划,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经济实体创造力。
三是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持续提升发展动能。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有机贯通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拓展创新空间,培育创新主体,优化创新生态,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大力实施产业赋能行动,围绕打造千亿级产业园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促进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积极谋划布局未来产业。
四是千方百计提升财政保障能力。深入实施缓解基层财政困难三年行动计划,做好税源监控和非税征收管理,严格依法组织收入,同时健全正向增收激励机制,尽力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做大财力体量。强化预算约束、绩效评价和审计监督,集中财力保“三保”、保重点。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搞建设,科学合理依法举借债务,积极稳妥化解债务存量,严禁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五是着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坚持强工促农,强城带乡,产城融合,统筹城乡空间、产业、生态、公共服务、文明创建、社会治理一体推进。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加大城市更新力度,打造宜居智慧城市。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六是厚植绿色发展底蕴,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着力提升资源节约集约循环高效利用水平。强化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提升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着力破解水资源供需矛盾难题。
七是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守好安全生产、生态环保、金融安全、社会稳定底线,营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坚持增进民生福祉不松劲,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加快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形成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认真办好民生实事,扎实推进就业、养老、教育、医疗、托幼等民生领域重点工作,重点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