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禄丰市广通镇精准施策搭实建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舞台”,采取“三措并举”不断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

深挖节庆文化内涵,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今年3月上旬,该镇在第八届彝族二月八“龙花会”上,深入挖掘展示了当地彝族“祭龙王,祈祝风调雨顺;接地脉,祈愿五谷风登”的节日传统文化内涵,激起辖区彝族同胞广泛共鸣,吸引了众多外地游客前来探秘观摩;在每年一度的“六月六”彝族情人文化节中,通过节前多形式多渠道宣传当地彝族历传千年的祭祀、婚恋、交友、择偶等文化内涵,精心编排民族风情浓郁的《爬油杆》《背新娘》《抢喜糖》《过仙人桥》《情歌对唱》等精品民俗节目,节日期间拓展举办了“民间美食大赛”“相亲联谊”“乡村歌手赛”“乡村T台秀”“村BA”等丰富多姿的活动,有效丰富了节日内涵,形成了独特的节日文化品牌;在节庆活动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始终,将民族团结进步元素融入舞台布置、文艺展示、宣传产品、音乐制作等方方面面,营造“抬眼可见、触手可及、润物无声”的中华民族一家亲氛围。

打响非遗文化品牌,增强民族自豪感。围绕当地各民族特色、民族生活、民族习性、文化特点,持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先后挖掘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0个,其中省级2个,州级4个,市级4个。特别是《广通六月六习俗》《甸尾牛灯》《泥撒哚》《三背咕》《彝族服饰》等一批颇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成功申报,提振了辖区民族文化自信,展示了当地各民族群众千百年积淀的勤劳智慧、生活习俗、民族风情、劳动技艺。当牛灯歌舞响起,娓娓道来的是汉族同胞南京移民广通后勤劳的赞歌,对故土深深的眷恋;当彝族传统节日里那些漂亮衣摆上摇曳的银铃,碰撞出的是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交往交流交融的互动韵律;当彝族二胡、三弦和响篾等非遗乐器响起,演奏出来的是各族群众大联欢的幸福欢歌。

探索农文旅融合路,推动群众增收致富。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承载的浓郁民族风情、神秘文蕴魅力和品牌效应,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新路,打响“非遗经济”招牌。通过举办“六月六”彝族情人文化节和“二月八龙花会”等传统节日,搭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平台,唱响各族群众大联欢,潜移默化增进“五个认同”,让各地游客在节日中畅享“非遗购”、探访“非遗味”、共赴“非遗游”,让辖区彝族饰品、传统手工面条等“非遗”产品出彩爆圈,带动了香橼、葡萄、优质梨、“清水三宝”等当地农特产品销售,推动物流、旅游、餐饮、住宿等产业的快速发展,让当地群众“坐地生财”,实现家门口创业增收。据统计,仅六月六彝族情人文化节和二月八龙花会两个民族传统节日,该镇每年便可实现文旅产值1500多万元,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