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城镇始终践行“六强六促”工作法,将民族工作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全过程,着力构建“横向到边、纵向触底”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格局。
强组织促引领,谋民族团结进步之策。该镇紧紧扭住基层党组织这个“牛鼻子”,践行“党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思路,充分发挥“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作用,坚持同发展、同进步的理念,做好民族工作、讲好民族故事、传好民族声音,团结、教育和引导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镇上下形成了党政主抓、村组共抓、全民参与,上下一盘棋、一股劲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格局。
强基础促民生,行民族团结进步之举。举全镇之力开展扶贫减贫事业,确立了“找准贫根子、与民结对子、为民找路子、多方筹票子、精准搭台子”的扶贫减贫“五子”工作法,整合多方资源和资金,解决各族群众住房难、饮水难、用电难、就医难、出行难、通讯难等问题,解决了一些多年想解决而未解决的难题,办成了一批过去想办而未办成的难事。全镇累计投资2.3亿元,组织实施了整镇推进、易地搬迁等惠民工程,改造完成C、D级民居民宅1316户,易地搬迁安置建档立卡户64户252人;投入1000余万元实施村组公路硬化,30个行政村道路全部硬化;安装太阳能路灯9500盏,农村户厕改造5700座,全镇基础设施、教育、卫生、文化取得长足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强产业促发展,增民族团结进步之福。该镇深入推进产业规模化、特色化发展,坚持“政府引导、公司运作、集体组织、大户带头、群众参与”的原则,念好“山字经”、唱好“林草戏”、打好“果蔬牌”。把种植养殖业、劳动力转移、中药材等作为各民族群众增收致富的产业项目进行精心培植,全镇引进企业15家,成立以胜利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0个;萝卜年种植面积突破2.6万亩,万松村(萝卜)被认定为州级“一村一品”示范村;花卉年种植面积突破7600亩,实现产值2.9亿元;云南绿色智能数控装备制造产业园的引领作用逐步显现,入园企业19户,孵化企业43户,吸纳就业2000余人。各民族群众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美好幸福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强治理促稳定,固民族团结进步之基。该镇把“组织强起来、经济活起来、群众富起来”作为主攻方向,充分发挥各民族作用和力量,健全“情报信息、治安巡防、群防群治”一体化防控网络,依托各民族农村青年、退役士兵等力量组建村级维稳防控巡逻队15支,探索推行组织联建、活动联办、扶贫联帮、教育联抓、纠纷同处、矛盾同排、应急同力、村情同摸、团结同创的工作机制,狠抓民族矛盾纠纷排查调解、违法犯罪打击、治安巡查管控等工作,铲除影响民族团结进步的“毒瘤”,全镇社会和谐稳定。
强民风促和谐,绘民族团结进步之画。该镇坚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优化完善村民自治管理体系,完善制定以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扫黑除恶、殡葬改革、移风易俗等为主的《村规民约》,发挥各族群众自治、监督的能动性。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每周四定期开展“清洁日”活动,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和退役军人志愿服队等组织,自发开展移风易俗,革除大操大办、铺张浪费、薄养厚葬等民俗陋习,各族民风转好向善、互鉴良俗,广大农村、各族群众展现出“地干净、物整洁、人精神”的优美画卷和良好风貌。
强活动促交融,筑民族团结进步之魂。该镇坚持文化惠民,强化民族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新建农村文化活动室22个、民族舞台1个,组建镇级文艺队1支、村级文艺队37支,每年均开展文艺汇演、文艺活动进村组等活动,通过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民族节日宣传民族政策、民族文化,增进各民族团结进步。
2022年,碧城镇成功创建1个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2个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1个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企业,1个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