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碧城镇着眼促进农村外出务工返乡回流人员和农村脱贫人口就近就地就业,通过萝卜、辣椒、鲜切花、青豌豆种植加工产业的培育,串联起留守妇女、返乡青年及民族群体的全年就业链,实现田间车间无缝衔接。红火车间、恒温花房与青翠田垄交织,以产业互补破解农闲空档,构建起“季季不断档”的共富新模式,依托家门口务工车间实现群众月月有收入。
小辣椒“映红”了增收路。在碧城镇万松合作社的车间内,自动化清洗线轰鸣运转,工人杨树华麻利地将泡椒装袋。“过去在省城打工,离家远,现在骑车10分钟就能上班,每天工资200元,每年有3个月的时间可以在合作社里打工,可增加收入1.8万元,家里老人看病也能搭把手。”杨树华说。作为禄丰市的辣椒加工重镇,碧城镇以“外联市场+内强链条”双轮驱动,建成10家规模化加工企业、合作社,年处理鲜椒超万吨。通过引进色选机、真空包装线等设备,开发出泡椒、辣椒酱等多类深加工产品,并与四川、湖南等地建立稳定供销关系。“我们给农户提供种苗和技术,保底价收购鲜椒,车间用工优先招录本地留守妇女。”合作社负责人詹银华说。在“村集体搭台+企业运营+农户参与”机制下,300余名务工人员实现务农、顾家、挣钱三不误,产业链条延伸带来的增值红利让火红辣椒真正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果子”。

鲜花工坊催生冷库里的“春天经济”。在杨平花卉销售中心的恒温车间里每天都是春意盎然,洪流村民小组村民王忠惠将一朵朵玫瑰捆扎成花束。“以前种地看天吃饭,现在包花计件挣钱,旺季月收入能达到8000元。”王忠惠笑容满面地介绍道。这座现代化车间配备自动分拣系统和冷链物流,日处理鲜花7000把,带动周边120亩大棚种植。通过“订单种植+标准化加工”模式,碧城镇将分散的花农纳入产业链,既保障了斗南市场的稳定供应,更让200余名“农闲变农忙”的妇女掌握包花、保鲜等技能。随着“鲜花长廊观光游”“DIY插花体验”等文旅项目的逐渐开发,曾经的种植基地变身网红打卡点。“我们要让每朵玫瑰都开出‘三层效益’,即种植收益、加工增值、旅游创收。”花卉中心负责人杨平说。如今,“美丽车间”里绽放的不仅是鲜花,更是乡村振兴的新希望。

豌豆架下的“绿金”交响。在西山村委会芋头山村,连片种植的荷兰豆田泛着翡翠般的光泽,一群苗族妇女挎着竹篮穿梭田间拉线栽杆、摘豆捡豆,一派忙碌景象。种植大户陈艳雷深耕豌豆产业十余年,通过“统一种植标准、保价收购、就地用工”模式,打造出亩产超1吨的高效农业样板。“凌晨采摘的豆子中午就能进入四川省的超市。我家150亩的基地年用工超50人(次),带动周边群众户均增收2.4万元。”陈艳雷指着田头刚采摘好的豆荚算起了经济账。为使广大群众“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碧城镇进一步盘活闲置资源,探索出抓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促就业、扶持返乡人才创业的模式,打造“家门口的务工车间”,把车间建到村口、把技能送到手头,让幸福甜到心头,让当地群众不出村就实现了就业梦。目前,碧城镇共建设16个家门口的务工车间,提供就业岗位640余个,促进群众年人均增收2万余元。”

为使广大群众“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碧城镇进一步盘活闲置资源,探索出抓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促就业、扶持返乡人才创业的模式,打造“家门口的务工车间”,让当地群众不出村,就实现了就业梦。目前,碧城镇共建设16个家门口务工车间,提供就业岗位640余个,促进群众年人均增收2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