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井镇地处滇中腹地,是“西南丝绸之路”上著名的“盐都”,素有“明清盐文化博物馆”和“明清社会活化石”之称。近年来,黑井镇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锚定“保护生态固本、绿化美化提质、融合产业增效”目标任务,全域开展“增绿、护绿、兴绿”行动,聚力打造生态宜居小镇、建设绿色和美乡村,全镇生态文明底色持续厚植,绿色发展成色不断擦亮。

在规划布局上聚焦绿美,确保创建有力有序、全域覆盖。一是规划引领、系统布局。把绿美建设纳入《黑井古镇特色小镇核心区修建性详细规划》《黑井古镇特色小镇区域产业发展策划》以及《村(社区)“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2021-2035年)》,形成“一镇一特、一村一策”的总体规划布局。二是专班调度、全域推进。科学编制《黑井镇城乡绿美乡村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4年》,统筹精干力量成立工作专班,采取“月分析、季调度”的方式,以黑井古镇为核心、黑井社区为重点,以点带面、全域推进创建工作。三是培树典型、示范带动。坚持典型引路,努力营造“先进带后进、后进赶先进”的火热氛围。截至目前,全镇共成功创建省级美丽村庄(行政村)1个、州级美丽宜居示范村1个、州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庄1个、州级绿美村庄20个、市级美丽村庄2个,打造镇级美丽村庄示范点27个、镇级美丽庭院35个。

在城乡建设上兼顾绿美,实现小镇秀外慧中、宜居宜游。一是敬畏历史,让古镇留住乡愁。秉承“修旧如旧、建新如旧”理念,依托省级特色小镇建设,投资3270余万元规划实施了一批文物保护、风貌整治和古建筑修复项目,古镇及周边村落原有肌理和传统风貌得以延续,自然古朴、底蕴厚重成了黑井古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最大辨识度”。投资1280万元规划实施了古镇规划区绿化美化和后公路滨河生态休闲廊道建设项目,集镇新增苗木900余株、条形花箱1600余米、自然景观小品14处,集镇年度新增绿化覆盖率达46%,黑井古镇成功入选云南省“绿美景区”标杆典型奖补名单。二是敬畏文化,让盐都文脉延续。坚持挖掘和保护并重,投资990余万元实施了井盐文化博物馆布展、进士文化馆及国学讲堂布展、《黑井镇志》等黑井系列文化丛书编撰出版、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建设等项目,让黑井独树一帜的井盐文化、民族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得以保留。三是敬畏生态,让山川呈现绿美。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治理,投资3380余万元规划实施了龙川江(黑井段)河道治理、“两污”治理、储备林、古镇周边村落环境整治及基础设施建设等一批生态治理和环境整治项目,龙川江沿线“水清、河畅、岸绿、景美”成为常态。持续加强林业资源管护,积极推行森林草原防灭火“4x2”工作法,全面筑牢森林草原“防火墙”,连续两年实现全域“零卫星热点”“零火情”;挂牌保护名木古树62株,引导滇中引水、牟元高速公路、光伏等重大项目移栽征占林木3000余株。

在基层治理上注重绿美,推动乡村各美其美、共建共享。一是因地制宜,解决千篇一律的问题。坚持应绿尽绿原则,结合乡村自然风貌和资源禀赋,参照实用性村庄规划,发挥干部规划家乡行和户长会议作用,“一村一特色、一组一风格”细化绿美建设思路,实现百村百样、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二是全面动员,解决保障不足的问题。强化宣传动员,激发企业的社会建设责任感和群众的家乡建设内生动力,汇集绿美建设强大合力,持续掀起“见缝插绿”热潮。2022年以来,全镇累计组织发动干部群众义务植绿增绿8640人次,增植绿化苗木27000余株,建成“五小园”2160个,清理“五堆十乱”3640处,清运垃圾1560吨。三是建章立制,解决管护缺位的问题。坚持党建引领社会基层治理,以优化村规民约为切入点,把“网格化”治理覆盖到增绿、护绿各个方面。严格执行“林长制”“河(湖)长制”,全面推行“门前三包五不准”、垃圾收集转运、环境卫生奖勤曝懒“红黑榜”等各项制度,实现绿美建设共建共享、长治长效。

在产业发展上依托绿美,促进绿色资源变现、助农增收。一是借助绿美形象引流。依托“千年盐都黑井古镇”品牌影响力和绿美建设成效吸引力,在强化外宣的同时不断提升古镇旅游服务质量,古镇游客流量和旅游收入逐年上升。2024年1至10月,累计接待游客23.6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收入4720万余元。二是盘活绿美资源置业。引导群众盘活老旧房屋、用好美丽庭院、美化农家果园,走出“文旅赋能、农旅互促”乡村振兴新路径,古镇及周边村落业态更加丰富,游客承载能力有效提升。全镇共打造特色民宿客栈23家,文创店2户,小枣石榴采摘体验园10户,乡村旅游直接、间接带动就近就业超过900人,黑井盐文化创业小镇顺利通过省级创业载体评审。三是发展绿美产业增收。探索“绿美+”经济,大力推广小枣、石榴等特色林果种植,全镇共培育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80余户,嫁接改良小枣2100余亩,种植软籽石榴1500余亩,“黑井石榴”地理标志成功注册,黑井社区被认定为禄丰市“一村一品”小枣种植示范村,特色林果年产值突破2800万元,乡村旅游带动庭院经济、节庆经济、农产品销售等附加效益达700余万元,户均增收0.7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