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乡镇动态

丁向阳:一位农民记者40年的执着坚守

日期:2025年11月13日   作者:   来源:    点击:[]

丁向阳是云南省楚雄州禄丰市中村乡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今年已经63岁,尽管只有初中学历,至今仍然没掌握用电脑输入文字,但他却对新闻宣传工作怀揣着满腔热血与担当。他40年如一日坚持采访创作,手写报道了中村乡3200余篇新闻稿件,通过文字和镜头把人民群众的心声反映出来,用实际行动架起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以坚定新闻理想记录时代变迁

丁向阳发表的第一篇新闻稿是1984年7月26日在《楚雄报》“读者来信”栏目上刊登的《报刊不应迟到短缺》。他说:“当时我就立志,要把农村的新人新事宣传报道出去,正是这种信念支撑着我一步一步地走到今天。”这篇文章如今还静静地躺在丁向阳那本已经泛黄了的剪报册第一页。

1984年7月26日,《楚雄日报》“读者来信”栏目上刊登了丁向阳的第一篇手稿《报刊不应迟到短缺》。

在这本剪报册上,每发表一篇文章,丁向阳都要小心地剪下来贴上去,并且在旁边认真备注好发表日期以及刊载媒体。虽然剪报被泥土和汗渍浸染,但正是因为这一抹泥土色,让丁向阳的写作之路更接地气,也更有乡村情愫。第一篇文章发表后,以阳闻或者丁向阳落款的《大年三十送报忙》《小山村飞出金凤凰》《婚事大操大办要不得》等一篇篇稿件相继被《楚雄报》《云南日报》、楚雄州人民广播电台、禄丰人民广播电台采用。于一份份报纸而言,这些稿件都是一些不起眼的“豆腐块”,但对丁向阳来说,却是他在新闻写作道路上一步步坚持走下去的最好动力。

以饱满热情战斗在新闻第一线

“老乡,今年你家水稻收成怎么样呀?”笔者找到丁向阳的时候,他正在田间采访中村乡秋收的情况。正午的阳光晒得人睁不开眼,但这样的场景,他已经重复了14600天。而这样的场景,对于当地人来说,已习以为常,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丁老师”。

丁向阳翻阅着那本已经泛黄了的剪报册。

丁向阳说:“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采访是在二十多年前,为了客观真实反映乡邮递员工作,我和乡邮递员约好全程参与跑一趟邮路,却正赶上家里要收稻谷。因为要采访乡邮递员,我家的稻谷就推迟了收割,当时收稻谷的时候一直下大雨,造成家里1000多公斤稻谷发芽变质,我们家也吃了一年的霉大米。”这篇让他家人吃了一年霉大米的《彝家山寨的“鸿雁”》后来也分别在1994年和1997年被《云南邮电报》和《楚雄报》采用。时至今日,当自家的春耕生产和新闻采访报道冲突时,他也毫不犹豫地选择用笔头和镜头去记录美丽乡村新画卷。

丁向阳用镜头记录农民群众育水稻育秧。

由于多年来连续在州级、省级媒体上刊发稿件,丁向阳便被周围群众称为“土记者”。2009年10月,中村乡党委、乡政府聘请丁向阳到乡政府从事新闻信息宣传工作,并为他配置了一台摄像机,而他,却在最短的时间掌握了摄像技巧和视频新闻采编的技术要领,成为《禄丰新闻》投稿量、采用量最多的非专业新闻记者,30多次被州、市、乡三级表彰为“优秀通讯员”。

以好记者的担当讲好“三农”故事

脚下沾满泥土,心中沉淀真情。记者的荣光,来自时代的共振;记者的力量,来自人民的共鸣。40年来,丁向阳先后有3200多篇(幅)稿件、图片及文学作品被国家、省、州、市级媒体刊发,其中近500篇稿件被《楚雄日报》《云南日报》、云南人民广播电台、《云南法制报》《农民日报》《半月谈》、新华社客户端、人民网等媒体和平台采用。

丁向阳正在田间采访中村乡农业发展情况。

“笔尖贴着锄头走,心跳和着麦浪声。”在这40载的岁月长河里,他宛如一位坚毅的守望者,手持笔杆,无论时代怎样变迁,始终执着地穿梭于田间地头,把对新闻事业的热爱融入每一篇稿件。那个从15岁就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给生产队读《楚雄报》的青年,如今他的头顶早已长满了白发。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里,这位把新闻写在田埂上的农民通讯员有着很多专业记者都做不到的坚持,他用40年时间诠释了什么叫“笨功夫”。那些沾着露水、沁着汗味的文字或许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扎扎实实长出了土地的筋骨。丁向阳也用半生的坚守证明:把热爱的事情做到极致,便成了价值。

下一条:中村乡“三学”模式掀起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热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