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2岁的张有芳是禄丰市中村乡峨山村委会一位土生土长的彝族村民,她自幼穿着奶奶和母亲缝制的绣花衣长大,耳濡目染间,她对精美的彝族刺绣产生了难以割舍的热爱。这份根植于血脉的“指尖技艺”,被她转化为带领乡亲们增收的“指尖经济”。
守护根脉,从濒危技艺到创业起点
高中毕业后,张有芳曾担任村委会妇女主任。工作中她发现,当地穿着传统民族服饰的彝族同胞越来越少,掌握整套彝族服饰技法的年轻人更是屈指可数,这门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古老技艺正面临失传风险。强烈的责任感促使她萌生了创业的念头——用彝绣创收,留住这门手艺。2012年,承载着希望的“巧绣纳”刺绣店在中村街开张了。“巧绣纳”,彝语意为巧手女子的绣房,是一个以传承、发扬彝族刺绣为宗旨的民族手艺手工作坊。
在彝族地区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一学剪、二学裁、三学绣花缝布鞋。”彝绣是彝族服饰的灵魂,一针一线间,花草、动物、文字图案跃然布上,凝结着彝族同胞的智慧与审美。创业初期,纯手工刺绣效率并不高,张有芳就创新模式,自己设计绣片、粘贴好底样,分发给家乡的妇女绣制,再统一回收销售。“大家一起抱团闯市场,姐妹们收入增加了。”这不仅解决了效率问题,更凝聚起一支传承的力量。
非遗进校园,传承文化从娃娃抓起
深知传承需从源头抓起,张有芳积极投身非遗保护。她被聘为民间彝绣艺人,走进中村小学、峨山小学、金山小学等,义务传授彝绣技艺百余场次。自2016年起,已有400余名学生初步掌握了这门“指尖技艺”。每年“六一”,学校举办的少儿彝绣作品展上,孩子们亲手设计、精心绣制的具有彝族特色的服装、鞋帽、挎包、绣片等,总能吸引众多师生和家长驻足欣赏,文化的种子悄然播撒。
创新发展,让古老技艺焕发时代光彩
张有芳深知彝绣要在新时代立足,必须不断创新。十余年间,张有芳的足迹遍布北京、上海、深圳及省州市各级展销会、培训交流活动,不断开阔视野,更新理念,走出了一条依靠彝绣制作营销增收的特色之路。现在,张有芳在图案设计、色彩搭配上日益精进,她“巧绣纳”不只生产传统服饰、背布、马甲等,还将传统七彩神鸟、马缨花、山茶花等图案与现代服饰相结合,以恐龙、元谋人、绿孔雀等动漫形象制作彝绣笔记本、书签、公文包、项链、香囊、钥匙扣等文创产品,用更加符合现代审美的作品,为彝绣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她的坚守与创新得到了认可,2021年,她被评定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我的刺绣技艺源自奶奶和母亲,我不能让老人家手艺失传,也希望后代了解自己的根。”这是她传承的动力。
共绣未来,指尖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如今,“巧绣纳”已从乡街小店发展到禄丰金山古镇,拥有稳定的供货绣娘40余人。这些妇女在务工、务农之余,利用闲暇时间制作彝绣品,增加了一份可观的收入。去年店铺销售收入达60余万元,真正将兴趣爱好做成了致富产业。张有芳的梦想不止于此:“我希望更多彝族妇女和对彝绣感兴趣的人加入‘巧绣纳’。传承需要力量,发展必须抱团。”闲暇时,张有芳最爱坐在“巧绣纳”的窗边飞针走线,细细的绣花针在指尖跃动,每一针都凝聚着心血与汗水,也编织着一个属于她、属于无数绣娘、更属于彝族文化的瑰丽梦想——让古老的彝绣在新时代绽放永恒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