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兴镇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通过资源整合、机制创新和服务升级,于2025年6月打造仁兴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推动基层治理从“碎片化”向“系统化”转型升级,着力推动矛盾就地化解、服务精准送达、平安网格共建,持续营造良好发展态势。

一、锚定“实体化”建设,筑牢基层治理根基
(一)标准化阵地建设,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严格对标“五有”标准(有标识、有架构、有场所、有队伍、有规范),建成集矛盾纠纷调解、心理疏导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治中心。配强专职工作团队,联动综治、司法、派出所等力量,确保群众诉求“一门受理、一揽子调处”。
(二)系统化机制运行,打造“全链式”治理闭环。创新“受理—研判—处置—回访”全周期流程,简易纠纷村级限时办结,复杂案件综治中心牵头联席会诊。2025年以来累计排查各类矛盾纠纷108件,调处108件,调处率100%,调解成功100件,8件正在调解;受理信访案件24件,已办结19件,5件正在办理,形成“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治理格局。
(三)规范化制度保障,构建“全维度”长效体系。制定《综治中心工作规范》等制度,细化岗位职责,实现工作流程标准化、管理依据制度化,通过日常自查强化责任落实,确保基层治理常态长效。

二、聚焦“实效化”服务,增强群众获得感
(一)推行“五步调解法”,实现事心双解。推行“摸排底数—依法研判—情感疏导—多元协同—跟踪回访”五步工作法,通过情理法结合、多方资源联动调处。仁兴镇大猪街社区石花村集体机耕路下埂倒塌需修复挡墙,村集体与释某对土地交界产生争议。经调解人员查阅资料并组织双方到现场调解后确认,村集体并未占用释某家土地。针对其反映的农田积水问题,协商决定由村集体在路面清理出一条排水沟,将积水引至北端排放,有效缓解了农田及路面积水问题。目前,该纠纷已圆满化解,既保障了机耕路修复工程顺利推进,又解决了农户实际困难,得到双方一致认可。
(二)落实“三查机制”,做到案结事了。建立“办结核查+随机抽查+重点督查”三查体系,构建“一案一册”回访机制,对已化解矛盾开展常态化“回头看”,推动纠纷化解质效长效提升。
(三)推行“三心服务”,传递治理温度。整合司法、公安、民政等多方力量,打造“法律贴心、心理舒心、帮扶暖心”服务体系,2025年至今累计提供法律援助指引、法律咨询服务32人次,赢得群众广泛好评。

三、深化“实战化”体系,织密平安治理网络
(一)建强网格队伍,提升治理效能。科学划分全镇网格160个、微网格867个,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域网格体系,选配微网格员855人,实现“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在格上、事在格中”的精细化治理。开展“四项机制”培训7场次,发挥网格员“前哨”作用,强化综治信息采集、风险隐患排查、群众诉求响应等职责。截至目前,网格员、微网格员累计开展入户走访4707次、多渠道收集问题196件。
(二)精准管控重点,细化治安防控。建立多部门协同机制,全面落实司法救助等兜底保障政策,确保重点人群“管得精准、服务到位”。以“利箭”行动为抓手,集中开展文化市场清理、治安专项整治等工作,2025年至今累计检查重点场所132家次,发现并整改问题17项,有效净化社会治安环境。
(三)多元群防群治,立体治安防控。创新构建“专群结合、多元共治”防控体系,建立“1+N”组织架构:“1”即以综治中心为指挥枢纽,“N”即整合商户、快递员等社会力量,形成多层次防控网络。推行“以奖代补”激励制度,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实现治安防控全民化、立体化。
下一步,仁兴镇将以更高的标准、更实的举措推动综治中心提质增效,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贡献“仁兴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