禄丰市:多举措让社会救助有力度有温度
社会救助是保障困难群众生活的最后一道防线。近年来,禄丰市聚焦精准和效率,通过一系列针对性强、覆盖面大、作用直接、效果明显的举措,提升基层社会救助服务能力,为困难群众提供更有温度的兜底保障,真正做到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让党的惠民政策在人民群众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围绕“准”字上下功夫社会救助有力度。一是救助信息精准核对,让困难群众省心。通过经济状况核对系统线上大数据核查与线下入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低保、特困、临时救助家庭开展入户核查,全面核实申请人家庭信息,全面了解低保对象家庭基本情况,确保信息真实准确;二是救助需求精准对接,让困难群众舒心。加强走访探视和照料,充分发挥村(居)委会、社会救助协理员作用,对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低保及低保边缘家庭中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病重残人员等特殊困难群众加强探访频次,及时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与困难群众救助需求精准对接,帮助解决其实际困难;三是救助对象精准认定,让困难群众安心。针对未纳入兜底保障的重病人员家庭、重残人员家庭、无劳动力无收入家庭、当年实施临时救助家庭、脱贫户、监测户等特殊困难群体开展全面大排查,在入户排查的基础上,对申请对象的家庭经济情况进行全面核查,严把对象入口关,确保对象认定精准;四是救助服务精准实施,让困难群众暖心。持续督促指导各乡镇社会救助申请受理窗口提升窗口服务水平,强化社会救助事项“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开通社会救助服务热线电话,畅通社会救助渠道,确保困难群众“救助有门、受助及时”。同时,进一步加强政府购买服务监管,督促第三方服务机构不断提高分散特困人员居家照料护理服务质量。
围绕“齐”字做文章打好政策组合拳。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以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救助制度体系。强化救助资源统筹,不断提升救助服务能力。连续多年提高农村低保和特困供养对象救助标准,进一步缩小城乡低保差距。健全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机制,全年将全市监测对象纳入农村低保救助保障范围,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指导基层严格落实乡镇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推行由急难发生地直接实施临时救助政策,加大对非本地户籍流动人口救助力度,2024年全市累计实施临时救助711人次,临时救助资金总计52.24万元。
围绕“早”字下功夫探出救助新路径。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通过靠前服务把党和政府的温暖及时送到困难群众心坎上。一方面,强化数据分析比对,提高“政策找人”精准度。市低收入家庭信息核对中心不断加强与教育、人社、医保等部门的数据共享互用,做好社会救助相关信息的汇总整合和推送,最大限度发挥大数据监测预警效力,推进社会救助工作提质增效。通过部门间信息数据比对,全年发现疑似困难群众线索100余条,筛出符合社会救助条件的困难群众,及时纳入低保或临时救助保障范围。另一方面,加强线下主动发现,提高“政策找人”质效。建立以乡镇、村(社区)基层干部和社工为主要力量的主动发现队伍,常态化开展困难群众走访摸排和救助对象探视巡访。全年累计走访困难群众1.2万余户、1.5万余人次,发现符合救助条件的困难群众,及时落实分层分类救助。结合核查救助底册、入户走访排查等方式,对新增对象和退出对象进行共商共研,突出“早发现、早救助”,体现了社会救助的温度和精度。
围绕“宣”字创特色打造服务金招牌。拓宽思路,在社会救助融合发展上下功夫。探索打造“社工+社会救助”模式。发挥全市基层救助员、宣传员、调查员、信息员、服务员作用,开展“救助政策进村居”活动和“民政社工敲门行动”,打造社会救助群众服务暖心品牌,让关爱帮扶的触角延伸到低保、特困、孤儿等困难群众“最后一米”。2024年,全市共宣讲社会救助政策30场次,受益群众1万余名,走访服务困难群众5000余人次,发现困难群众及时实施救助,并重点服务对象开展定制化探访服务,提升了困难群众的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