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机关到基层
变的是岗位 不变的是初心
自第二轮机关民警下沉启动以来
一批批民警响应号召
深入一线 将智慧与汗水融入街头巷陌
他们以两年为期躬身耕耘
更在期满后主动选择继续坚守
用行动诠释“下沉”即是“扎根”
本期,让我们走近他们
感受那份在平凡岗位上淬炼成金的忠诚与担当
在禄丰市金山派出所,有一位民警,群众说起他,都会竖起大拇指:“有事找老刘,管用!”他,就是现年59岁的社区民警刘增庆。从警39年,曾担任市公安局副局长的他,在2023年主动请缨,下沉社区,成为一名天天和群众打交道的“片儿警”。他说:“我从基层走出来,现在就想回到群众中间,踏踏实实做点事。”
从“副局长”到“社区警”,他推开了群众的家门
2023年9月,刘增庆背着警务包,走进了禄钢社区。这个市里最“年轻”的社区,也是治理难度较大的老旧小区集中区域。初来乍到,不少居民心里嘀咕:“副局长来社区?怕是做做样子吧。”面对质疑,刘增庆没解释,而是用脚步去回应。禄钢社区住户多为钢铁厂退休职工,养老问题和矛盾纠纷突出,刘增庆结合智慧社区“四色管理四重护卫”服务机制,按照社区居民“红、橙、黄、绿”四色划分,时刻关注着社区2027户居民的情况,每天都要到辖区看一看,跟群众聊天拉家常,白天居民不在家,他就晚上去;一次碰不到,就多跑几趟。他常说:“社区民警,不就是串百家门、知百家情、办百家事嘛。”很快,“刘增庆警务区工作室”在社区扎下了根,成了居民眼里“家门口的派出所”。
六心六民”工作法,他把警务室建在群众心坎上
在社区待久了,刘增庆摸索出一套“六心六民”工作法:真心入户访民情、精心宣传聚民力、耐心调解解民忧、热心服务顺民意、细心查治保民安、倾心普法润民心。他把这些朴实的方法写进了《社区来了一位副局长—警务手册》,让警务工作从“等群众上门”变为“到群众身边”。社区里,谁家和谁家有矛盾,哪户有特殊困难,他都清清楚楚。工人花园小区有位居民因噪音问题和邻居闹得不可开交,甚至扬言要“动手”。刘增庆知道后,一次次上门,既讲法律,又拉家常,用“换位思考”劝通了双方,化解了一场可能激化的纠纷。一年多来,他成功调解各类矛盾102起,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社区”。
“禄丰义警”齐参与 他把新市民变成“新力量”
社区治理不能只靠民警“单打独斗”。刘增庆把目光投向了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外卖员、快递小哥、环卫工人。他广泛发动组建了“禄丰义警”队伍,建起72个微信群,把这些“流动哨兵”变成防范诈骗的“宣传员”、城市安全的“观察员”。有一次,一位老人走失,义警群里一条消息发出,不到两小时,就有队员提供了线索,老人平安回家。至今,“禄丰义警”已协助找回走失老人33名。刘增庆说:“人人皆警,心中有义,社区就更安全。”
手把手教反诈 他把法律讲到群众心窝里
刘增庆还主动担任了禄丰市普法强基工作队队长。他走进工地、学校、小区,用本地话讲案例,教大家识破诈骗陷阱。两年多来,他开展了96场普法宣讲,覆盖上万人次。外来务工的老李说:“刘警官来讲课,我们听得懂、记得住!”渐渐地,居民遇到事儿,不打110,先找老刘。大家说:“找他方便,管用!”
回到群众中间,是他最踏实的选择。有人问他:“从副局长到社区民警,图什么?”刘增庆笑着说:“我本来就是从基层干起来的,现在回到群众中间,心里踏实。”他不追求破大案要案,而是坚信“不发案是高手,防得住是功劳”。他把冷冰冰的行政管理,变成了有温度的家常服务。94岁老人走失,他连夜找回;小朋友帮助别人,他特地到幼儿园发奖状鼓励;夫妻吵架、邻里纠纷,他从不推脱……刘增庆常说:“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在他的努力下,禄钢社区变了样:车辆不乱停了,盗窃几乎绝迹,邻里和睦了。一件件小事,垒起的是信任和安宁,截至2025年9月,社区实现了741天刑事案件“零发案”。
刘增庆,这位老民警,用行动诠释着:真正的安宁,来自于每一天的坚守,来自于每一件小事的用心。在他身上,我们也看到了什么是“脚下沾泥土、心中装百姓”。他就像一棵树,扎根在社区,守护着万家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