禄丰市人民政府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禄丰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

日期:2022年07月19日   作者:   来源:    点击:[]

禄丰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

(2021—2025年)

前 言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巩固提升全面小康社会,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起步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挥压舱石作用,规划好全市“十四五”农业农村工作,对全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广大农民群众根本福祉,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根据《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2021—202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云南省“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楚雄彝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楚雄州“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禄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结合禄丰实际,制定《禄丰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立足禄丰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提出了“十四五”期间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总体布局、主要任务、重点工程、重大行动和保障措施,是全市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规划背景

“十三五”以来,全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以打造“绿色食品牌”,推进高原特色农业跨越式发展为突破口,聚焦粮食、生猪、蔬菜、花卉等优势产业,推进“一县一业”创建,持续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三农”工作实现整体性、系统性提升,充分发挥了“压舱石”作用。“十三五”规划目标总体完成,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一节十三五取得成就

我市先后被列为全国产粮(油)大县、中国好粮油示范县、全省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整县推进试点县、全省唯一全国超级稻三个品种(楚粳27、28、37号)试验示范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第五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全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新兴县、全国特色产业集群云南花卉产业项目实施县、全国第三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禄丰云花”被认定为第二批云南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一、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增长

2020年,完成农林牧渔总产值73.77亿元,较“十二五”末45.92亿元增27.85亿元,增长60.65 %;农林牧渔增加值47.94亿元,较“十二五”末27.22亿元增76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035元,较“十二五”末9158元增4877元,增长53.25%;粮食产量达22.18万吨,较“十二五”末20.9万吨增6.12%;实现肉类总产量6.21万吨,较“十二五”末7.57万吨减17.96%;实现渔业总产量7288吨,较“十二五”末4850吨增50%;蔬菜产量达89.81万吨,较“十二五”末62.62万吨增43.41%。

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

生猪产业规模发展。全面推进生猪养殖示范工程建设,大力扶持发展规模化生猪养殖企业(场)。2020年,生猪存栏50.79万头,生猪出栏63.85万头,产值19.1亿元。“高原黑”生猪获得有机食品认证,禄丰年产100万头生猪绿色养殖全产业链项目加快推进。新增规模养殖大户75户、建成畜禽标准化养殖场957个。

蔬菜产业提质增效。2020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46.57万亩,产量85.69万吨,产值14.39亿元。构建区域化、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形成了7万亩萝卜、6万亩早蚕豆、3万亩豌豆、1万亩冬早蔬菜生产基地,全市蔬菜产业实现量和质的全面提升。

花卉产业快速兴起。2020年,全市花卉种植面积3.21万亩,产量9.8亿枝,产值10.05亿元,其中,鲜切花种植面积2.56万亩,产量9.8亿枝,产值5.48亿元。生产技术、管理模式已成为全州花卉生产的排头兵、领头羊。秀海、方德等花卉企业发展迅速,产品在南博会、农博会和国际花卉展览中大放异彩。

水果产业高位推动。2020年,完成水果种植面积6.56万亩,产量5.74万吨,产值2.87亿元。软籽石榴、火龙果、沃柑、百香果等特优品种引入种植,年内增果面积1.3万亩,全市林果产业“一带一品、多点开花”的品牌优势正逐步显现。

肉(奶)牛产业持续巩固。2020年,全市肉牛存栏12.04万头,出栏3.29万头,产值3.5亿元。建立云岭牛扩繁示范基地,“彩云诸葛”牛肉经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云南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云岭牛肉品鉴推介会认定达到A3级以上标准,进入了中高端肉品消费市场。云南禄和智生牧业有限司奶牛智能化生态康养及奶牛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一期建成投产使用。

水产养殖亮点突出。2020年,全市渔业养殖面积27925亩,产量7288吨,渔业总产值10255.92万元;20000亩的“稻+”综合种养,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有效推进绿色农业发展新模式。水产市场主体不断发展,禄丰旺旺东河鱼苗良种繁育基地荣获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省级水产良种场称号。休闲渔业助力全域旅游和乡村振兴工作有效衔接。

三、新型经营主体健康发展

2020年末,全市经认定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08家,其中,省级8家、州级27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销售收入13.21亿元,带动农户增收5.37亿元,3家企业产值超亿元。培育合作社463个,家庭农场307个,种植大户397户,规模养殖户957户。

四、品牌创建能力不断增强

全面推进绿色食品牌创建,坚持“认定一个、稳定一个、发展一个”原则,鼓励引导经营主体开展“三品一标”认定和品牌创建工作。截至2020年,全市13家企业28个农产品获“三品一标”认证,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0个、绿色食品15个、有机农产品1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1个,绿色食品添加剂1个,打响禄丰香醋、禄丰云花、罗茨萝卜、东河香软米、土官桃、高峰寿桃、中村核桃板栗、和平“牛角乌”梨、双丰“高原黑”猪、彩云云岭牛等地方特色品牌,提升企业品牌创建能力,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

五、农产品安全巩固提升

建立健全监管机构,将237个农资经营主体、329个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纳入国家、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注册企业用户55户,录入信用体系建设信息2408条;加大农业环境面源污染监测、受污染耕地安全综合利用力度,开展绿色防控36.2万亩。

六、园区规划顺利推进

科学编制禄丰生猪绿色养殖示范园、禄丰花卉产业园及禄丰县乡村振兴示范园规划,加快“一县一业”示范创建。坚持规划先行,深入谋划项目,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新高地。

七、三产融合不断深入

2020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主体1864户,从业人员7807人,实现农加工现价总产值89.01亿元,产业链逐步延伸。积极开拓农产品市场,广泛动员企业参加南亚东南亚国家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昆明国际花卉展等展会,促进企业交流合作。农旅融合取得新突破,围绕产业特色,举办桃文化节、水果节、稻花鱼节、中国农民丰收节等节庆活动,金山科甲、勤丰北甸彩稻拼图成为网红打卡地,吸引游客前往游玩、采购农产品,实现农旅融合。

八、农村改革持续深化推进

抢抓试点机遇,圆满完成全国第三批国家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任务,截2020年止,全市组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2612个,产改“禄丰模式”已经推向了全国,为各地提供了可实践、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抓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颁发经营权证书85922本,颁证率达99.51%;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宅基地管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不动产确权登记发证、集体林权“三权”分置、农业支持保护等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

九、科技支撑助推绿色农业发展

截至2020年,全市农业机械化率达52%,同比增1%;建成高标准农田11.09万亩,项目区耕地有效灌溉率达75%,同比增6%;农药、化肥利用率达40%;测土配方施肥达67.8万亩,同比增8%;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农膜回收率达到90%;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2.4%。

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初见成效

全市167个村(社区)所在地自然村有无害化卫生公厕覆盖率达100%,卫生户厕覆盖率达87.32%、无害化卫生户厕覆盖率达67.75%,完成农村卫生户厕覆盖率达85%以上、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覆盖率达50%以上的目标任务。90%以上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治理,各乡镇所有自然村污水乱泼乱倒得到管控。全市所有自然村均达到1档标准,完成全市662株古树名木挂牌工作,村庄绿化覆盖率达30%以上。全市所有自然村均已建立垃圾收费制度,自然村问题反馈机制、村规民约制和保洁员均实现全覆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已经过国家级检查,省级、州级的考核验收。

十一、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

“十三五”期间,我市抓住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县的机遇,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地力提升和高效节水灌溉,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投入资金9460万元,建成高标准农田7. 22万亩,建设三面光沟渠123. 62公里,机耕路38. 76公里,渠系建筑物183座,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明显改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显著增强,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大幅提高,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成效明显。

十二、产业扶贫成绩斐然

抓实产业扶贫,建立“企业+合作社+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双绑”利益联结模式,牵头组织实施各级财政专项产业扶贫项目资金7109.93万元,实现扶贫产业和新型经营主体对有产业发展条件的贫困户全覆盖。通过抓牢抓实产业发展、项目推进、主体培育、资金筹措、利益联结等措施落实,5853户、22397人通过产业扶贫脱贫。

面临的机遇

发展机遇前所未有。党的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围绕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一主题,从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四个方面,对“十四五”时期我国“三农”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明确了今后农业农村发展与改革的目标任务。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提出了殷切希望,要求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路子来,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为云南省高原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确定新坐标、明确新定位、赋予新使命。

发展条件日趋明显。禄丰市地处滇中要塞,是云南通往周边省区市和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的重要交通节点,境内铁路、公路交通路网建设的高等级化,为全市加快农产品市场流通提供了便利的运输条件;立体气候明显,农业资源禀赋独特,农业生产条件基础好,适宜立体种养和多种作物生长;物种资源丰富多样,农业生态环境优质,成为滇中地区绿色明珠和生物资源宝库,是省内发展农业绿色经济的一片沃土;随着不同区域、不同消费人群对名、优、特、稀农产品和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的消费增长,为禄丰市四季生产、全年上市的农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政策环境持续良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了今后农业农村发展与改革的目标任务,近年来连续出台的中央1号文件和年度中央、省、州、市农村工作会议,都围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密集出台了系列兴农、支农、惠农政策措施,为全面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全面推动禄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

 

困难挑战

投入机制不健全,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多年以来地方缺乏稳定的财政支农政策和投入增长机制,市、乡主要依靠国家和省、州级投入,本级财政支农投入增幅与同期财政收入的增幅不对称,对辖区内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有限,导致农业发展基础设施薄弱,资源性和工程性缺水并存,基础设施建设覆盖率不高,机械作业覆盖率低。坝区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有效耕地面积大幅缩减,耕地质量退化明显,土壤培肥改造滞后,土地综合生产率不高。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滞后,农业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商业性金融支农力度不足,支农金融产品和服务较少,农业企业融资困难。农业保险险种和覆盖面窄,灾后农民再生产资金投入不足。争取国家、省重大农业项目实施力度不够,投入有限。

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化程度低。农业产业创新能力低,科技创新的人、财、物资源整合研发动力不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育成面窄、量少,面向产业发展需要的科技成果孵化和转化率低,农业科技贡献率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全市农业产业布局“小、散、弱”,规模经营形式单一,产业化、标准化程度低。市域产业发展趋同、整合难度大,加之近年来受新冠疫情影响,缺乏将产业做大做强的动力;产业链延伸缓慢,精深加工和高端产品少,难以形成区域竞争优势;同类产品认证品牌数量多、市场规模小,创建名优品牌农产品能力不强,市场占有率低,独特资源、特色农产品与产业发展、市场需求配置关联度不高。

区域发展不平衡。禄丰市是集民族、山区、贫困为一体的滇中农业大县,90%以上的山区、半山区多为民族聚集区,耕地多为山地和坡地,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科技种养水平低、收入显著偏低;地区间受地理位置、立体气候影响,加之财政投入有限,区域发展不平衡。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系列批示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牢牢守住保障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以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农民全面发展为总抓手,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管“三农”工作。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健全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确保党在“三农”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三农”工作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牢固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政策导向,在干部配备、要素配置、资金投入、公共服务上优先保障农业农村发展,推动脱贫攻坚政策转向支持乡村振兴,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

坚持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农业农村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绿色引领转型发展。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绿色发展,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促进农业农村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严格执行禁渔区和禁渔期制度,建立巡江护渔制度,稳步推进龙川江“十年禁渔”,确保水生生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强化全产业链开发、优质优价导向,聚焦产地加工、冷链物流、品牌建设等薄弱环节,推进生产、加工、流通、营销产业链全面升级,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提升农业发展整体效益。

坚持城乡融合协调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产村人融合、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文化融合、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大力推进共享发展,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农民。

坚持改革创新引领发展。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破除束缚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性障碍。推动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政策创新、模式创新,使创新成为引领农业农村发展的第一动力。

坚持因地施策特质发展。正视市情,科学把握不同类型、不同地域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充分挖掘乡村特质,突出个性发展,针对不同村情,规划先行、分类施策、典型引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搞“一刀切”,不搞统一模式,不搞层层加码,杜绝“形象工程”。

坚持底线思维红线意识。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把保护农民权益作为根本,坚守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不改变、农民利益不受损、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松动底线,严守农村生态环境、耕地面积和质量、粮食安全红线。

 

第三节发展目标

加快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建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稳定粮食生产,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确保粮食安全和“舌尖上的安全”,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农民收入大幅提高,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城乡发展更加协调。

农业经济指标。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5%以上,一产增加值年均增长5%以上。

农民增收指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年均增长8%以上。

农产品供给指标。持续稳定保持粮食总产量达20万吨以上,蔬菜总产量达100万吨,肉类总产量达12万吨;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数达一批次/千人以上,综合监测合格率达到97%以上。

主体培育及品牌建设。培育扶持发展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到15户、州级50户,县级150户,其中上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户,培育专业合作社到600个以上,培育家庭农场到600个、种养殖大户到2000户(其中种植大户940户,养殖大户1060户)。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累计50个以上,打造“绿色食品牌”10大名品2个、争创5强加工企业3个、5佳创新企业1个。

第三章 着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

按照“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思路,推动高原特色农业增值增效,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到202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程度更高,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第一节稳定粮食生产

严守耕地“红线”,筑牢“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底线,把确保粮食安全作为夯实三农压舱石的首要任务,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依靠推广新优品种、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重大病虫害防控等节肥减药技术,增加粮食产量,认真落实好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粮食安全的保证粮食种植面积只增不减,保证面积落实到具体地头田块,保证种粮地块质量不降,保证撂荒地块全部种粮,保证良种良法推广力度不减,保证粮食产量只增不减的“六个保证”工作要求,夯实粮食生产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全力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多措并举提高粮食产量。建设以低热河谷区、温凉坝区为重点的15万亩优质水稻种植基地,以温暖坝区、温凉坝区、半山区高寒冷凉山区为重点的18万亩优质粮饲兼用型玉米种植基地,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20万吨以上。

第二节发展五大产业

一、稳定发展生猪产业

打好“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牌,大力发展绿色高效生猪产业。加快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快良种场、扩繁场和资源场建设。以禄丰年产100万头生猪绿色养殖全产业链项目为重点,以比米牧业、云山、双丰牧业等大中型现代化规模养殖场为支撑,建设一批生猪产能调控基地,引领带动一批生猪产业村、标准化生猪养殖基地,推广智能控制、绿色低碳、种养循环等绿色养殖技术模式,建设优质饲料加工、屠宰等上下游产业链,构建完备的冷链物流设施体系,推进生猪全产业链集群化发展,打造绿色优质品牌,形成生猪繁育、生猪屠宰、肉制品加工、冷藏销售、饲料加工、有机肥生产、生态种植等全产业链,建设种养加工综合一体化生态示范基地。到2025年,生猪出栏150万头,产值36亿元。

二、做强精品花卉产业

以实施国家特色产业集群(花卉)项目为契机,全面执行好项目建设内容,促进全市花卉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全市花卉产业发展着力构建“一带两中心”产业空间布局。“一带”即花卉产业景观带:围绕打造昆明后花园和半小时休闲旅游经济圈,以武易高速公路沿线罗茨三镇为核心,以彩云镇为亮点,打造花卉产业发展融合区。“两中心”即花卉交易中心和花卉研发中心:在彩云镇以云南本土花卉为基础创建花卉技术工程研发中心,开展花卉新品种、新技术研发,使之成为滇中地区花卉工业化生产的龙头;在碧城镇建设花卉交易中心,依托云南花卉产业信息服务中心及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中心现有的信息平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禄丰花卉信息网络平台。“十四五”期间把禄丰市花卉产业建设成集研发、引种示范和繁育、种植、加工、交易等相对完善的产业体系,同时,建成集包装、物流、销售一体的广域产业集群。2025年,全市花卉种植面积稳定在3万亩,花卉产业产值15亿元。

三、巩固发展蔬菜产业

一是抓好基地建设。持续构建以碧城、仁兴、勤丰为主的7万亩萝卜种植基地;构建以碧城、仁兴、勤丰、土官、恐龙山、一平浪为主的2万亩辣椒种植基地;在低热河谷区的彩云、恐龙山及黑井、妥安沿河地区,重点构建2万亩冬早大棚蔬菜、3万亩冬早露地蔬菜生产基地;以低热河谷区的恐龙山、彩云和温凉坝区的一平浪、金山为主构建4.5万亩青早蚕豆种植基地和3.5万亩甜脆豌豆种植基地。二是适时调整结构。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蔬菜种植结构,提高蔬菜效益。在彩云、恐龙山等低热河谷区,主抓露地蔬菜栽培,栽培经济价值高、耐储藏与耐运输的番茄、菜豆、黄瓜、辣椒等蔬菜为主。在和平、仁兴、高峰等高海拔冷凉山区乡镇,主要抓好适合种植、生长的大白菜、甘蓝、花菜、萝卜、荷兰豆、番茄等蔬菜。到2025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48万亩以上,产量100万吨以上。

四、持续推进林果产业

根据各乡镇的产业基础、发展方向和预期目标,重点布局4个水果种植带,即:建设黑井妥安优质石榴、小枣1万亩;高峰高海拔精品水果种植带(苹果、寿桃),建设面积1万亩;和平优质梨种植带,建设面积1万亩;土官优质桃种植带,建设面积1万亩。到2025年,全市水果面积达7万亩,产值4亿元。在四个种植带建设的同时,按照不同气候类型、土地资源特点及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需求布局“一区五基地”,作为禄丰林果产业的补充。即:恐龙山镇特色水果采摘体验区(葡萄、火龙果、香橼、草莓等),广通优质葡萄生产基地,彩云柑橘、葡萄、无花果等特色水果生产基地,勤丰优质樱桃、车厘子生产基地,一平浪优质樱桃生产基地,中村核桃、板粟生产基地,妥安核桃、花椒生产基地,金山板粟、花椒生产基地,碧城板粟、花椒生产基地。通过种植带的确立和优质水果生产基地的建设,带动全市林果产业长足发展。

五、壮大肉(奶)牛产业

以彩云、金山、黑井、广通、和平、勤丰、高峰等7个乡镇为重点建设5万头优质肉牛生产基地,到2025年,全市存栏肉(奶)牛1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突破300户,肉(奶)牛存栏达17万头以上,出栏肉牛5万头以上,年产鲜奶6500吨以上,良种率达96%以上,产值突破10亿元。

 

第三节建设三大园区

一、禄丰乡村振兴示范园

按照“一产为基础、旅游为关键、新农村为标志”的总体要求,以做特“绿色食品牌”和“健康生活目的地牌”为目标,建设禄丰乡村振兴示范园。以楚雄侏罗纪文化旅游产业园建设为契机,建成大滇西旅游环线游客集散中心,强化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打造集产业培植、绿色食品加工、文旅融合、康养休闲、生活宜居于一体的恐龙山田园综合体。

二、禄丰生猪绿色养殖示范园

围绕禄丰年产100万头生猪绿色养殖全产业链项目,带动辐射全市和周边县(市),打造一批生猪养殖专业村、标准化生猪养殖基地,着力打造绿色、生态、安全、放心产品,促进生猪产业形成优势产业带,逐步建立专业养殖基地,不断推动生猪养繁、屠宰、加工、销售一体化建设,提高生猪产业产值,力争让禄丰标准化、专业化、智能化种养殖示范基地在全州、全省乃至全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三、“稻+”综合种养加工示范园

大力推进粮食产业链延伸、农业绿色生产、现代要素集聚、质量效益提升,集成生产基地、加工流通、科技人才、品种资源、电商平台、农耕文化等要素,搭建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平台,聚力推动禄丰粮食产业形态由“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

第四章重点工程及任务

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把乡村振兴摆在乡村建设的优先位置,以农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加快补齐农村民生短板,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方面,因地制宜搞建设,多渠道带动农民增收,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推动“三农”工作迈上新台阶。

第一节粮食安全保障工程

以全国产粮(油)大县、全国好粮油示范县等项目建设为基础,结合耕地地力保护、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广泛开展农机与农艺融合,着力巩固“全国第五批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成果,以推广水稻、玉米、大豆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稻+”综合种养技术、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集成技术应用,实现减肥减药、提质节本增效。继续实施禄丰市主要农作物(水稻、玉米、小麦)绿色优质高效项目,通过良种、良法,生产出全市生态、有机和绿色农产品。加快推进耕地轮作制度试点县项目,到2025年累计完成试点面积9万亩;通过(粮、烟)——豆轮作,改良培肥土壤,提高粮食产量。

第二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一、开展农田建设工程项目

加快开展田块整治、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保护与生态环境、农业技术、后续管护等农田建设措施,优先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水源工程建设以及“五小水利”工程,打通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幅提高有效灌溉面积。抓住禄丰市被列为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县机遇,优先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规划实施农田建设项目26.13万亩,计划争取项目投资42675万元。其中:高标准农田建设15.75万亩,计划投资23625万元,高效节水灌溉10.38万亩,计划投资15570万元。围绕机耕路建设、沟渠硬化、小坝塘加固、建提灌泵站、管道安装、修拦河闸等措施,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奠定坚实基础。

二、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项目

着力推进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以加快补齐农产品产地“最先一公里”短板和大力发展城市“最后一公里”低温配送为重点,完善农业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区域性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综合设施项目2个,建设乡镇田头仓储冷链物流设施项目9个,建设村级仓储保鲜设施项目24个。协同商务、供销社在市城区建设大型仓储冷链物流园区1个。

三、推进农业机械化项目

建立保障农机推广工作经费机制,继续稳定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不断提高我市适应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农机装备技术支撑。加快市级农业装备转型升级,尤其以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为代表的我市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集成技术的推广应用;以生猪等畜牧业发展为代表的饲料生产加工、饲喂、粪污资源无害化处理设备、沼液沼渣抽排及发电设备等;同时兼顾高效节水灌溉、植保无人飞机、生鲜冷链存储、水产养殖等农业机械设施设备。持续培育壮大一支农机实用人才队伍,加快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由单纯的作业服务向品牌化、生产加工销售全程智能化、信息化等新举措发展。持续开展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以点带面不断提高禄丰农业综合机械化率。推进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实施,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力争“十四五”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44.98万千瓦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5%以上。

四、加大规模化标准养殖场建设力度

建设规模化标准养殖场100个以上,推进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畜禽养殖,加大渔业生产标准坝塘改造力度,推进水产养殖健康发展。

第三节品牌打造工程

全面推进“绿色食品牌”10大名品、创新型企业和10强企业认定,争取全市“十四五”期间累计认定云南省“绿色食品牌”10大名品2个,10佳创新型企业1户、10强企业1户;打造州级“绿色食品牌”10优农产品、5强加工企业、5佳创新企业3个。“三品一标”认证数累计50个以上。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综合合格率保持在97%以上。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建设,创建一批外向型绿色食品原料认证基地、认定基地和出口备案基地,全面提升禄丰面向西南地区、粤港澳以及全国的农产品供给能力。围绕“一带一路”等战略,拓展南亚东南亚等国家的农产品市场,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助推禄丰花卉、禄丰蔬菜、高原黑猪、黑山羊等优势产品“走出去”,不断提升知名度,实现农产品出口销量和出口额逐年增长。

实施“一县一业”示范县创建项目。加快一县一业花卉产业规划实施工作,整合项目资金,扶强壮大生猪产业,争取进入省级“一县一业”示范县。

开展“一村一品”建设项目。培育发展“一村一品”省级专业村10个、创建州级示范村20个、市级专业村30个。

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培育发展高原特色产业,建成特色农产品优势区3个。

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健全完善市、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和监测检验体系,切实加强农产品、农业投入品监管,推行“双随机”抽查,加强与市场准入衔接,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督,整治乱象,严处违法,定期开展质量监测,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标准化认证,严格投入品的生产经营和使用管理,建立健全信用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监管信息化水平。

第四节主体培育工程

加快形成以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为骨干,其他组织形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保障农业产业健康发展。

一、服务型农业新业态项目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会展农业(农业展会、节庆活动等)、景观农业(绿化园艺、观赏花卉)、创意农业(特色手工艺品、创意农产品开发等)、阳台农业(盆栽蔬菜、水果)等服务型农业新业态。培育发展服务型农业新业态,发展经营主体5家。

二、创新型农业新业态发展项目

扶持发展生物农业(生物育种和育苗、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智慧农业(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业信息服务、无人智控等信息化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数字农业(农业新基建、农业大数据中心、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等创新型农业新业态,发展经营主体10家。

三、社会化农业新业态发展项目

培育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运营主体,开展农机服务、农技服务、土地托管、动植物疫病统防统治、代耕代收等)、订单农业(原材料或农产品直供基地)、社区支持农业(市民菜园、沪滇协作农产品外延基地、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供给基地等)、农业众筹、农产品私人定制等社会化农业新业态。发展经营主体100个,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供给基地2个。

四、工厂化农业新业态发展项目

重点扶持发展植物工厂(使农业生产从自然生态束缚中脱离出来按计划周期性进行植物产品生产的工厂化农业系统,如:高标准设施大棚农业、水肥一体化标准化果蔬和花卉设施化生产、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等)、畜禽工厂(标准化养殖场)、光伏农业等农业新业态,发展经营主体20个。

五、产业化联合体培育项目

鼓励各类新型经营主体融合发展,建立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农民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为基础、社会化服务组织为支撑,通过股份合作、订单生产等利益联结形式形成关联紧密、分工明确、链条完整、利益共享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计划发展产业联合体3个。

 

第五节智慧农业工程

推动互联网与特色农业深度融合,推进智慧农业建设。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着力构建适应于新形势下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市、乡、村三级为农综合服务平台,规范有序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加强农产品加工、包装、冷链、仓储等设施建设,深化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培育农村电商产品品牌,建设绿色供应链,推广绿色物流,加快建成一批智慧物流配送中心,创新农村流通服务体系,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广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运用,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种植业、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全面深度融合运用,打造科技农业、智慧农业、品牌农业,建设智慧农(牧)场,推广精准化农(牧)业作业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赋能农村实体店,促进线上线下渠道融合发展。

禄丰农业大数据中心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建设1个市级农业大数据资源交换共享平台,完善展示功能硬件板块建设,逐步汇聚并形成禄丰农业大数据资源池;开发大数据集群管理系统,实现对禄丰农业大数据的分布式采集、分布式存储、分布式计算、集群管理,实现数据的可视化管理与展示,为禄丰构建大数据技术核心平台,从“数据汇入、数据存储、数据分析、数据展示”全过程对数据进行管理,为全市特色农业产业应用大数据技术服务提供核心支撑。

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全市数字乡村综合公共服务平台中心,对全市乡村基础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录入。配置全市、乡、村数字乡村支撑平台硬件设备,包括电脑、网络链路资源、市级中心机房等设施。完善12316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村级益农信息硬件设施,培育一批村级信息员,推动农业公益服务体系建设。

第六节特色产业发展工程

推进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有效衔接,积极做好贫困地区农村产业培育、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持续深入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推进粮食、生猪、肉(奶)牛、黑山羊、蔬菜、水果、花卉等特色优势产业全产业链发展,不断提升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水平,带动农民增收、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一、生猪产业项目

提升现有生猪养殖场标准化水平,以禄丰年产100万头生猪绿色养殖全产业链项目为依托,加快生猪绿色养殖全产业链(加工)示范园建设项目,新建集屠宰、分割、冷鲜加工、冷冻储存、冷链物流等为一体的项目。抓好绿色生猪全产业链发展,打造生猪良种繁育体系项目建设。

二、蔬菜产业项目

以绿色农业发展为基础,对现有蔬菜种植品种、规模、区域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实施绿色蔬菜基地建设项目,建立智能化信息生产平台试点3个,实现智能化、精准化、数字化农业,配套建设农产品加工、冷链、仓储物流设施,推进“品牌提升”,实现蔬菜产业转型升级。实施一平浪镇青豌豆精深加工项目,建立规范化、规模化的青豌豆精深加工生产线,带动全市青豌豆产业规模、效益同步提升,巩固发展好冬早蔬菜、反季蔬菜等传统优势产业。

三、花卉产业项目

围绕提升“品种、品质、品牌”三个核心,以彩云、勤丰、碧城、仁兴四个乡镇为区域布局的重点,突出发展以玫瑰花为主导的鲜切花种植,以花卉企业、合作社、种花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为抓手,实施花卉产业集群禄丰市鲜切花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示范区建设项目,鲜切花种植面积达2.73万亩,注册商标品牌5个,建成花卉产业强镇1个,花卉专业村6个,鲜切花产业示范村1个。打造集种植、交易、研发、物流、居住、旅游为一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功能的花卉特色小镇1个,并成为美丽乡村示范的典范。

四、水果产业项目

以梨、桃、软籽石榴、苹果、小枣等优势特色水果为重点,改造或新建20个水果产业示范基地,示范带动全市水果种植规模达7万亩,产值达4亿元。以水果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为主体建立水果产业联合体。依托水果产业基地建设项目,发展一批以“观光、采摘、体验、度假、康养”等为主导的生态果园,促进水果产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五、肉牛产业项目

实施禄丰云岭牛扩繁场提升改造,打造年出栏优质肉牛15000头养殖基地相关设施建设项目,加快肉牛良种化进程,到2025年,肉牛良种率达96%以上,肉牛存栏达17万头。

六、奶牛产业项目

以云南禄和智生牧业有限公司为依托,以奶业振兴发展计划为支撑,通过对奶牛养殖场进行提质改造升级,加快禄丰奶牛养殖业发展,到2025年实现年生产优质乳6500吨。

七、云上黑山羊产业项目

加大对黑山羊养殖合作社、养殖协会的扶持力度,大力抓好云上黑山羊品种改良和疫病防控,通过综合运用养殖集成技术,培育壮大优质肉羊生产基地,到2025年,实现优质肉羊存栏30万只以上,年出栏12万只以上。

八、家禽工厂化养殖项目

加大肉禽产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扩大家禽养殖规模,通过综合运用养殖集成技术,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促进家禽养殖业健康发展。通过招商引资建设禽类屠宰、交易、加工、销售产业链基地,实现肉禽产品的精深加工和包装上市,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营利能力,促进家禽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到2025年实现家禽存栏260万羽以上,年出栏350万羽以上,产值3亿元以上。

九、禄丰休闲渔业建设项目

到2025年,全市休闲渔业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争取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建成种养结合的休闲渔业体验基地5个以上,标准化休闲垂钓基地10个以上。以恐龙文化、民族民俗文化为依托,促进地域文化和产业深度融合,以休闲渔业带动年接待钓鱼爱好者50万人次以上,实现综合产值4000万元。

 

第七节“两端两精”工程

抓好禄丰优质粮食、健康养殖、高端蔬菜、精品花卉、彝乡药材、生态林果、山珍野菌等产业,推动生产端精耕细作,上市端精深加工。紧扣做特“绿色食品牌”要求,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强化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品牌打造、良种繁育、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等建设,抓牢农业生产端建设,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生产,突出全市“一村一品”差异化发展和国家产业兴村强镇建设,强化农业机械化、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打造标准化农业“露天工厂”、规模化生产基地,不断提高农业精耕细作水平。抓好上市端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建成一批“科研+种养+加工+流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的产业基地,着力打造一批园区主导产业生产专业化示范村镇,推动禄丰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

一、萝卜绿色种植基地建设项目

以碧城、仁兴、勤丰镇为核心,建成集试验示范、科技推广、种子繁育、种植加工为一体的5万亩萝卜绿色种植基地。提升罗茨绿色食品园区生产加工能力,引入加工企业,实现萝卜精深加工提质增效,年加工产值达2亿元以上。

二、青早豌豆种植基地建设项目

以一平浪镇为核心区,建成3万亩甜脆豌豆种植基地。建成集收购、加工、仓储保鲜、交易物流为一体的一平浪青早豌豆交易中心一个。

三、青早蚕豆种植基地建设项目

以金山镇为核心区,建成3万亩青早蚕豆种植基地。建成集收购、加工、仓储保鲜、交易物流为一体的青早蚕豆交易中心一个。

四、禄丰花卉休闲产业园建设项目

以彩云镇、碧城镇为核心,围绕“一带两中心”产业空间规划布局,规划占地面积2万亩。建成集研发、引种、繁育、种植、加工、交易等为一体的全产业研发基地,打造高品质的集花卉种植、精深加工、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产业示范园区。

五、禄丰生猪产业园区建设项目

依托禄丰年产100万头生猪绿色养殖全产业链项目建设,在全市打造一批生猪生产专业村、标准化生猪养殖基地,促进生猪产业形成生猪繁养、屠宰、肉制品加工、冷藏销售、饲料加工、有机肥生产、生态种养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年出栏生猪100万头以上,产值达24亿元以上。

 

第八节乡村建设工程

按照美丽乡村建设总要求,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因地制宜持续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工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提升村容村貌,推进生态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建设。

一、推进村庄规划建设优化提升

依照村庄布局、建筑特色、人口实际和基础设施情况,围绕村庄发展定位、主导产业选择、建设用地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等因素,开展干部规划家乡行动,广泛听取村组干部及农户意见,充分考虑农户生产生活需求,遵循乡村发展规律,体现乡村特点,注重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避免大拆大建、一刀切,着力形成简单明了、实用管用好用的村庄规划。2023年底,实现全市136个行政村规划全覆盖。对照村庄规划,大力推进村庄、庭院整治,优化村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突出乡土风情、民族特色、地域特点,保存村落风貌,不搞大拆大建,防止千村一面。严格控制新建农房体量和风貌,已有的农房,要结合质量安全改造实施风貌提升。弘扬优秀农耕文化,加强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积极推进传统村落挂牌保护,严格保护传统建筑并加以修缮。

二、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提质增量

持续深入开展农村厕所情况摸底调查,以乡镇为单位组织工作力量深入村组一线,逐户逐厕开展拉网式实地排查工作,准确摸清全市农村户用厕所和公共厕所的位置、数量、质量情况,建立完善到乡镇、到村、到组、到户的厕所档案,并实行动态管理。按照“整村突破、整乡推进、整市覆盖”的工作原则,采取试点先行、点线结合、逐步推开、全面覆盖的方式,加快普及农村卫生厕所。2024年,全市改造建设农村卫生户厕8746座以上,农村卫生户厕覆盖率达70%以上,在常住户100户以上规模较大自然村建设公厕214座,常住户100户以上自然村及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特色旅游村至少有1座卫生公厕。加强农村厕所革命与生活污水治理有机衔接,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推动卫生厕所改建与生活污水治理一体化建设,暂时无法同步建设的应为后期建设预留空间。因地制宜推广厕所粪污资源化利用处理、分散处理、集中处理与纳入污水管网统一处理等模式,鼓励联户、联村、村镇一体处理,逐步推动厕所粪污就地就近消纳、资源化利用。

三、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扩面达标

坚持梯次推进,因地制宜选取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模式,对人口规模较大、居住集中、水资源丰富的区域,鼓励采取集中收集处理方式,优先接入城镇污水管网,适度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对地处偏远、规模较小的村庄,采取氧化塘等生态治理措施因循就势处理。以用促治,积极推动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争取实施一批沿河村庄污水治理项目。到2023年底,重点水源保护区、重要(江、河、湖、库、渠)区、自然保护区、名胜风景区、环境敏感区、乡(镇)镇区所在地、交通主干道、城乡结合处等8类区域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到2024年,实现全市乡(镇)镇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100%以上,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收集处理率分别达65%、35%。定期不定期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排查,动态更新治理台账,以房前屋后河塘沟渠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黑臭水体为重点,采取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水体净化等综合措施恢复水生态,解决导致水体黑臭的相关环境问题。优先对国家监管的黑臭水体进行整治,实行“拉条挂账、逐一销号”。督促村级河湖长通过订立村规民约、开展河湖日常巡查等方式不断强化履职。结合公益性岗位设置,不断完善基层巡河员、护河员机制,打通河湖管理保护最后一公里,建立健全促进水质改善的长效运行维护机制。

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整治巩固提升

因地制宜选择符合农村实际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统筹选用片区处理、县域处理、镇村处理等处置模式,合理布局县域农村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鼓励市场化运作处理、政企合作处理、村企合作处理及农户自行无害化处理等模式。推动各乡镇镇区配置垃圾收运车辆,并结合实际需求建设垃圾转运站,有条件的建设压缩式转运站,普及密闭运输车辆,实现乡镇具备垃圾转运能力。推动各村组建设或配置生活垃圾收集房(池、箱)全覆盖,合理确定设施位置,尽量做到防雨、防火、防风、防渗、卫生。到2024年,乡(镇)镇区、村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基本实现全覆盖,处理设施覆盖率达95%以上。积极探索符合农村特点和农民习惯、简便易行的垃圾分类处理模式,减少垃圾出村处理量。有序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示范乡镇、示范村建设。协同推进农村有机生活垃圾、厕所粪污、农业生产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利用,以乡镇或行政村为单位建设一批区域农村有机废弃物处置利用设施。扩大供销合作社等农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服务覆盖面。协同推进废旧农膜回收处理。积极探索农村建筑垃圾等就地就近消纳方式。

五、推进村庄村容村貌整体提升

巩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1档达标成果,全面开展清“五堆”(清理柴草堆、垃圾堆、砂石堆、杂物堆和肥粪堆)、治“十乱”(整治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扔、乱倒、乱泼、乱排、乱贴、乱挂)行动,大力实施以“三清一改”(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清理村内塘沟、清理畜禽养殖粪污及农业生产废弃物,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为重点的村庄清洁行动,由村庄面上清洁向屋内庭院、村庄周边拓展。建立村庄清洁长效推进机制,推动村庄清洁行动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深入推进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和农膜回收行动,推动农业高质量绿色发展。推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结合森林乡村创建、植树造林等项目,深入实施乡村绿化美化行动,精准区分村庄周边、房前屋后、庭院、公共场所、道路两侧等不同位置科学选择树种开展绿化美化,全市村庄绿化覆盖率达48%,打造微景观、微田园、微环境,全面提升村庄绿化水平。加强村庄亮化工作,让夜晚的乡村亮起来、活起来。

六、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严格格管控“两违建筑”,消除私搭乱建、乱堆乱放和残垣断壁。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力度,加强历史建(构)筑物及古树名木保护并进行挂牌管理。加大对新建农房面积、高度和外观风貌管控。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力度,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以市、乡镇、村庄为责任主体,引导社会各界、本地村民共同参与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在政策与资金方面,推进传统村落保护的立法,积极向上争取传统村落中央扶持资金,同时整合各类保护资金向传统村落倾斜,发动乡贤达人等社会各方力量投资投劳,构建大众共建,全民共享体系。推进乡村增绿添美行动,积极创建国家、省森林乡村和美丽庭院。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村容村貌,让广大农村地区的绿水青山更好造福百姓。

七、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健全完善

进一步完善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的体制机制,建立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机制。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发挥党员在乡村治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增强村民自治组织能力,丰富村民议事协商形式,全面实施村级事务阳光工程。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乡风文明培育行动,发挥道德模范引领作用,加强农村文化引领。深入推进“法律进乡村”宣传教育活动,培养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将其与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培养“法律明白人”等工作结合起来,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推进基层依法办事。协调推进法治乡村和平安乡村建设,健全乡村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加强农村法律服务供给。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推进民族特色村发展。支持多方主体参与乡村治理,提升乡镇和村为农服务能力。强化农村原生态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转变过去重经济轻生态、轻文化的发展理念,“既要护口袋,还要护脑袋”。进一步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第九节招商引智工程

实施“走出去,请进来”发展战略,加大对资金、技术、人才和优良品种的引进,创新国外花卉和蔬菜种苗、种子等新品种的引进模式,通过专利费分期付款的方式,加大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利用商洽会、博览会和各种节庆活动等机会进行项目推介和营销。依托滇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主动承接发达地区的农业产业转移,引进省内外农产品龙头企业以总部经济模式落户禄丰。积极开拓农产品市场,实行绿色健康食品对口供应。整合利用农业科研院所、涉农院校等各类资源,构建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开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致富带头人、农业企业骨干和返乡下乡涉农创业者等高素质农民培育。畅通各类人才支农渠道,支持返乡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企业家等到农村干事创业,搭建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市、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孵化实训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平台,强化创业指导,优化创业环境,培育乡村企业家队伍。积极发展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加强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积极推进彝乡电商创业人才培训工作。发掘“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等乡土人才,支持创办一批家庭工场、乡村车间,创响“乡字号”“土字号”乡土特色产品。

第五章保障措施

《规划》是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行动目标,广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激发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活力,形成推动禄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强大力量。

 

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

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工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农业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工作领导机制。按照“一个产业一套班子”的原则,设立产业发展专班工作领导小组,扎实推进优势特色产业稳步发展。要提高对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的认识,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强化资源要素支持,形成工作合力,统筹推动规划实施。农业农村局要加强对乡镇指导,根据任务目标,理清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制定具体举措,形成上下贯通、目标一致、逐级分解的规划落实体系,确保各项规划任务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导检查等职能,发挥总牵头总协调作用。加强产业规划与发展规划、空间规划、专项规划的衔接和协调,保证规划的目标科学、方向一致、内容和措施相互支撑。

 

第二节加强政策落实

一、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对脱贫攻坚政策进行全面梳理,处理好常量政策、增量政策、变量政策的关系,即对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社会保障等涉及民生领域、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扶贫政策,要作为常量政策实行下去,确保巩固脱贫成果;对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生态建设保护等方面的支持政策,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作为增量政策,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及时满足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需要;对产业扶贫以及涉及基础性工作的扶贫政策,要作为变量政策,根据形势的变化进行适时调整,增强政策的针对性、科学性。同时,要积极探索如何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实现有效衔接,将成效明显、具有普遍性的改革创新经验上升为制度,为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制度保障。

二、落实用地政策

坚守18亿亩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完善乡村产业发展用地政策体系,明确用地类型和供地方式,实行分类管理。协同自然资源部门积极推动落实《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关于设施农业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自然资规〔2019〕4号)《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严格耕地用途管制有关问题的通知》(自然资发〔2021〕166号)文件精神。将农业种植养殖用地及其配建的保鲜冷藏、晾晒存贮、农机库房、分拣包装、废弃物处理、管理看护房等辅助设施用地纳入农用地管理,辅助设施用地规模原则上控制在种植养殖用地面积内。落实农业设施用地可以使用耕地政策,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预留农业设施用地,强化农业设施用地监管,严禁以农业设施用地为名从事非农建设。按照划定的粮食生产功能区,优先落实粮食规划布局,永久基本农田要重点用于发展粮食生产,严禁违规占用耕地绿化造林、挖湖造景,认真落实耕地保护主体责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

第三节加强投入保障

 

一、建立健全“三农”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保障和预算安排的优先领域,持续加大投入力度,确保财政投入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目标任务相适应。优化财政支农投入结构,强化财政公共、公益、公平的基本属性,重点扶持农业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领域”。推进行业内资金整合与行业间资金统筹相互衔接配合,增加地方自主统筹空间,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完善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加快设立乡村振兴基金,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进一步提高财政对农业农村投入的比例。

二、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创新投入方式,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担保贴息、以奖代补、民办公助、风险补偿等措施,引导和撬动更多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探索有效盘活农村闲置资源资产的路径和方式,引导更多工商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等投向农业农村。扩大以工代赈规模,重点支持农村小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引导农民投工投劳,增加就地就近就业岗位。切实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鼓励农民对直接受益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

三、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

探索建立以“农业核心企业为龙头、家庭农场为基础、农民合作社为纽带”的利益紧密联结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通过签订章程、合同和协议等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联盟,推行“银行+”服务模式,推行土地经营权、养殖圈舍、大型养殖机械、活体抵押贷款等模式,降低贷款准入门槛,配套推出“低利率、手续简”的产业发展专项贷款,探索金融机构与合作联盟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融资合作长效机制,通过金融建链,对联合体统一核定授信额度,打包授信、分户使用,逐年增加对联合体的授信额度,实现全产业链的信用经济闭环,产业赋能增值,产业上下游企业互联互通,构建产业发展生态系统。

第四节加强队伍建设

 

一、配齐“三农”专业技术队伍

机构改革以后,农业农村部门的职责任务由推进农业产业发展向统筹推进“三农”发展拓展,为适应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形势,在现有的农技、畜牧、农经专业设置上增加乡村建设、农业资源环境、农业机械化、农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农村合作组织管理等专业人才。强化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提升服务“三农”能力水平。建立市场激励和政策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鼓励和吸引各领域专业技术人才投身农业农村发展。

二、选好配强“三农”干部

把优秀干部充实到“三农”战线,注重选拔培养熟悉“三农”工作的干部,选优配强领导班子,充实和壮大、配齐乡镇基层“三农”干部队伍,为服务“三农”做好人才上的保障。

三、鼓励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研究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鼓励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顺畅智力、技术、管理下乡入村多元化通道。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引导和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规划师、建筑师、律师、技能人才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行医办学、捐资捐物、法律服务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允许符合要求的公职人员回乡任职。建立城乡、区域、校地之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加大对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的扶持力度,让农村的产业、环境留住人,让农村的发展机遇吸引人。

第五节深化农业农村综合改革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等农业农村综合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支持土地经营权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序开展农村土地第二轮承包期到期后再延长30年,稳妥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严格宅基地管理,加强对乡镇审批宅基地的指导,实行联审联批制度,修改完善相关审批程序。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加强土地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的管理服务。完善乡村产业发展用地政策体系,明确用地类型和供地方式,实行分类管理。

第六节加强项目支撑

发挥项目引领作用,将项目作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强项目策划、开发、储备和建设力度,建立健全项目不断生成、滚动发展、有序推进的长效机制。深入谋划一批重大项目,着力招引一批外来项目,夯实发展后劲。结合规划任务,匹配对应项目,以项目建设促工作推进。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强化政府协调、引导、服务等职能,扩大投资规模,提升投资效益,推动项目建设。

上一条:关于《禄丰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2021—2025年)》解读
下一条:《禄丰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解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