禄丰市人民政府
首页 >> 政务专题 >> 重大决策预公开

禄丰市“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规划(征求意见稿)

日期:2022年12月01日   作者:市应急局   来源:市应急局    点击:[]

 

 

禄丰市位于云南省中部,楚雄州东部,地处北纬24°51'25°30'、东经101°38'102°35'之间。东与昆明市富民县、西山区、安宁市接壤,南连双柏县和玉溪市易门县,西倚楚雄市、牟定县,北邻元谋县、武定县。全市国土总面积3536平方公里,辖311镇、31个社区、136个村委会、2099个村民小组(不含社区居委会),辖区总人口36.65万人。全市地处金沙江、元江两水系上游分水岭地段,乌蒙、云岭余脉延绵至境,星宿江、龙川江、沙龙河纵横其间。地势总体北高南低,中部地表起伏较和缓,西部和南部因河流切割强烈,形成高差较大的河谷。市内地表崎岖,山岭纵横,山地、丘陵、山间盆地(也称坝子)交错,地质构造复杂。自然灾害呈现出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灾害强度大、受灾范围广、灾情损失重等特点。“十四五”期间防灾减灾形势依然严峻,地震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仍然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开端,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迈向基本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按照省、州、市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不断提高自然灾害防治体系与防治能力现代化水平,防范化解重大灾害风险,推进禄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根据《禄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楚雄州“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规划》,结合禄丰市实际,制定本规划。本规划实施期限为2021年至2025年。

第一章 现状与形势

第一节 主要成效

“十三五”期间,全市自然灾害频繁,洪涝、滑坡、泥石流、干旱、风雹、低温冷冻、地震等灾害交替发生。面对严峻的形势,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不断提高完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努力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全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灾害损失同比下降。“十三五”期间,全市各类自然灾害损失造成0人死亡,20.9488万人(次)受灾,紧急转移安置群众25人;解决饮水困难人口10.55万人(次);农作物受灾24291.52顷,成灾13378.4公顷,绝收2733.81公顷,倒塌民房186336间,损坏民房417699间;交通、水利、校舍、市政基础设施不同程度受损。同“十二五”期间相比,百万人口因灾死亡率实现全面下降、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下降82%,灾害损失得到有效控制。全市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生产总值的比例为0.8%,年均百万人口因灾死亡率为1.38,均低于1.8%3.0的规划目标,灾害损失得到有效控制。

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制定下发了《中共禄丰市委 禄丰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进一

步明确各部门在落实减灾救灾中的事权和工作责任,完成了应急管理体系机构改革,成立了市应急管理局;建立健全了禄丰市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委员会、禄丰市防灾减灾委员会,初步建立了涉灾部门之间的灾害信息会商、通报、共享及协调机制,启用了自然灾害灾情信息管理系统,为及时统计上报灾情搭建了良好平台,实现了灾情信息管理规范化、网络化、科学化,确保在第一时间了解掌握灾情、报告灾情,为救灾减灾工作及时提供了决策依据。

灾害应急处置体系不断完善

修订完善了《禄丰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禄丰市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禄丰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禄丰市地震应急预案》等专项预案34个,初步形成了市、镇、村三级公共安全及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体系,每年适时组织开展市、镇、村防灾减灾应急演练。防灾减灾科学化、正规化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效。市减灾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初步形成,灾害应急反应和应急救助能力明显增强,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工程防灾减灾能力持续提升。统筹推进交通、水利、林业等重大项目建设,提高重要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灾害设防水平。结合脱贫攻坚工作开展,组织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全面清零,推广了减隔震技术应用,城市新建、改建、扩建工程抗震设防率和农村基础设施、公共建筑抗震设防率均为100%,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加大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力度,排查出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176个,并设立警示标识牌,实施完成地质灾害搬迁避让250户。完成1件中小型水库,1件小型骨干水源工程续建任务,完成了1座中型、40座小(一)型、207件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任务,新增水库蓄水总库容0.3707亿方,新增年供水能力1.2886亿方。全市共投入0.3874亿元用于抗旱救灾,累计临时解决了8.678万人和3.493万头(匹)大牲畜的饮水困难。完成574.8公里森林防火公路修建,配备森林防火高清观察摄像头75个,森林防火管控能力明显提升。新建、改造人工增雨防雹作业点10个,开展150余点(次)人工防雹作业,每年保护烤烟面积达20余万亩,有效减少气象灾害损失。制定印发了《禄丰市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点工程建设行动方案》,推动实施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实施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等防灾减灾的重点工作任务。

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持续加强。加强应急管理、气象、水文、地质、地震、森防、农作物病虫害等方面的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基本形成了气象、水文、水土流失、森防监测预报,地震、地质灾害预报,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报等多类型、多专业的立体监测预警预报体系;健全完善信息共享联动机制,及时发布相关预警信息,监测预警网络日趋完善。2020年禄丰市和平镇、仁兴镇相继发生单点性突发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由于预警及时,人员及时转移安置,实现了人员零伤亡。

应急救援能力不断增强。以消防救援队伍为主,整合了消防、卫生、交通、住建、应急、电力等部门应急救援队伍,建立了市、乡、村三级应急救援队伍体系,配齐各类应急设备和救援物资。并利用广场、学校、绿地等公共设施,建成应急避难场所4个,面积2.81万平方米,可容纳近1万人;14个乡镇分别依托学校、活动广场,建设应急避难场所14个,建成以市级救灾仓库为中心,交通、卫计、电力等单位专业物资储备点为基点,覆盖14个乡镇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健全调拨应急物资的仓储、运输体系,加强了生活救助类、应急救援类、卫生防疫类等救灾物资储备,提高了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全市目前共储备防汛袋40000余条,葫芦30个,发电机4台,抽水机40台,以及铁丝、抓钉、大锤等防汛物资,所有物资均存放在专门地点并有专人管理,确保关键时刻拿得出、用得上。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全市组建了市、乡(镇)两级抢险应急队伍1907905人,并登记造册,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用得上。

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全面推进。结合“5.12”防灾减灾日及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活动,建立了应急牵头,宣传、教体、国土、水利、农业、林业、民政、地震、气象等部门参与的防灾减灾宣传联动机制、基层经常性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工作长效机制、中小学防灾减灾知识宣传长效机制,切实加大了厂矿、企业、学校及基层社区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力度,广大民众防灾减灾意识和避灾自救互救能力普遍增强。金山镇官场社区、官洼社区被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国家地震局、国家应急管理部评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第二节 存在问题

“十三五”规划实施成效显著,但与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州党委、政府提出的实现自然灾害防治体系与防治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一是法治体系建设力度亟待强化。综合防灾减灾体制机制尚待完善,法治化水平有待提高。议事协调机构有待进一步整合,相关部门职责边界还不够清晰;多部门、跨区域联动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尚未形成各方齐抓共管、协同配合的综合防灾减灾救灾新格局。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亟待加强。交通、水利、通信、电力等领域的部分基础设施灾害抵御能力有待加强。城乡老旧危房抗震能力较弱,城市给排水等设施尚待完善。部分中小河流和小型水库、水电站防洪标准偏低。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管理和综合服务能力亟待提升。部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存在征地困难或经费保障力度不足等问题。

三是数字治理能力建设亟待推进。灾害数据资源之间存在“纵向分割”“横向独立”的现象,数据壁垒问题较为突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科学化、标准化、数字化、精准化程度有待提高,数字化应急能力有待提升。

四是基层治理能力建设亟待加强。基层应急组织体系不够健全,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较弱,亟待建立起基层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的基层治理机制;亟待构建起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应急治理平台。

五是巨灾风险应对准备亟待增强。城市高风险、农村不设防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现场指挥协调机制和应急联动机制有待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尚待优化;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政府专职消防队伍、部门专业救援队伍力量有待加强;农房地震保险模式尚未推广,巨灾风险防范面临严峻挑战。

六是灾害社会治理水平亟待提高。对未来的巨灾风险,缺乏前瞻性思考和战略准备。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均具有突发性、紧急性和严重性等特点,尤其是对自然灾害的预测预报预警方面,仍处于发展阶段,少数部门对防灾减灾的思想认识还停留在只能做事后救援的阶段,积极预防的主观能动性不强。自然灾害防治领域智库建设有待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体系不健全,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比较淡薄,普遍缺乏避灾自救技能。应急产业发展比较滞后,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七是应急救援综合保障能力亟待加强。预防和救援能力不足,装备水平低;应急物资储备数量不足且种类单一;基层防灾抗灾能力弱,灾害多发易发区与“老少边远民族”地区高度重叠,造成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灾后恢复重建难度大。

第三节 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禄丰市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抗灾救灾难度大的基本市情没有改变,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天气频发,灾害风险叠加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增多,自然灾害防治体系与防治能力现化进程中将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

各级对综合防灾减灾救灾提出更严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州市党委、政府对综合防灾减灾救灾提出了更严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防灾减灾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党中央要求“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衡量执政党领导力、检验政府执行力、彰显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禄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楚雄州“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规划》强调:“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发展巨灾保险,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针对重特大灾害风险研判,省州市党委、政府提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灾害防范治理能力显著增强”的工作要求。

人民群众对综合防灾减灾救灾有更新期盼。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综合防灾减灾提出了更新要求。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是最基本的需求,是美好生活的前提与基础。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人民群众对更加安全更加美好的生活充满期待,需求侧重发生了重要变化,为深化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强大推力。

严峻的灾情形势对综合防灾减灾救灾提出更新挑战。灾害频发易发连发的基本市情对综合防灾减灾救灾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禄丰市地质构造复杂、山高坡陡、地形切割大,地质环境十分脆弱,山区面积广,地质灾害点多面广,不少地区岩土松散开裂,稳定性降低,在连续降雨、强降水天气条件下,突发地质灾害的概率较大。全市震情形势严峻复杂,防震减灾存在薄弱环节,城市高风险、农村低设防、公众承受力弱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防震减灾依法治理水平不高,主体责任落实还不到位,资源统筹和社会动员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全市发生干旱、洪涝和局地强对流天气灾害的概率增加。春末夏初的干旱日数和旱情强度呈增加趋势,夏季洪涝和强对流过程频发,强度增强。受地震、气象等灾害影响,特别是在极端天气事件发生概率呈增加趋势下,全市地质灾害活动水平可能会超过“十三五”时期,防治形势十分严峻。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省委省政府楚雄现场办公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秉持习近平总书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救灾理念,按照“全灾种、大应急”任务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将防灾减灾救灾纳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局工作中,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健全法治体系,强化基础设施和数字治理能力建设,着力提升基层自然灾害防治能力;联勤联动、跨域协同,紧紧围绕应急能力提升工程,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扎实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禄丰;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省州发展战略;形成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全面提高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促进禄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齐抓共管。坚持党对防灾减灾救灾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政治、组织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把“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动员优势凝聚成防灾救灾合力。统筹推进风险管控、灾害管理各方面、各环节工作,强化州级各部门统筹协调,确保发生重大灾害时能主动作为、密切配合、共享信息,最大限度整合资源,提升综合救援能力和救援效率。

二是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坚持问题导向,从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安全的风险和隐患入手,把防灾减灾造福人民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着力做好监测预警、应急准备、应急救援和生活救助等工作,坚守安全底线,最大程度保护财产安全和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是坚持预防为主,综合减灾。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强化风险监测、风险评估和供应链管理,提高风险发现与处置能力。加强推进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工程防御、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教育等预防工作,结合项目建设提升社区防灾减灾能力,提高群众防灾和救灾意识,减少因灾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

四是坚持分级管理,协调发展。落实地方党委、政府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主体责任,先行先试,打造契合禄丰市的防灾减灾特点,并在全市探索某些方面领先的防灾减灾体系。坚持统筹协调,优化资源配置,确保监测预报预警、法制建设、灾害预防、处置工作体系相互促进、相互支持、协调发展。

五是坚持依法治理,改革创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不断完善防灾减灾救灾法治体系,提高法治化、规范化水平。创新监管理念、监管方式,堵塞漏洞、补齐短板,推进防灾减灾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一支能够适应较大突发事件的防灾减灾队伍。

第三节 规划目标

一、总目标

在建成综合防灾减灾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综合减灾能力。到2025年,禄丰市综合防灾减灾救灾法治化水平迈上新台阶,自然灾害防治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数字化治理和社会治理能力取得新突破,支撑保障能力取得新成效,城市初步具备综合抗御6.0级左右地震的能力,农村地区综合抗御灾害的能力明显提升。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生产总值的比例控制在1.5%以内,年均百万人口因灾死亡率控制在2.0以内。到2035年,平安禄丰建设达到更高水平,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基本实现综合防灾减灾救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群众生活更加美好。

二、分项目标

体系建设:建设防灾减灾救灾法治体系,完善协调联动的防灾减灾工作机制,进一步整合资源共享信息,打牢基础,努力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协同联动,社会主动参与,共管共治,政府统一指挥,灵敏高效的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体制机制。

防震减灾:2025年,地震灾害风险预警业务发展更加成熟,全市基本具备防范化解6.0级左右地震灾害风险能力,基本具备分钟级地震速报、10分钟级市级地震烈度速报能力;市城区及中心城镇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0级左右地震的能力。

地质灾害:风险底数基本查清。综合运用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及风险评价、风险普查、地质灾害隐患动态“三查”等工作,彻底摸清地质灾害的风险底数,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监测能力不断提升。夯实群专结合的“四重”网格化监测预警体系,实现智能化监测预警全覆盖,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模型,优化风险防范区降雨阈值,显著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精准度,提高地质灾害预报科学性。隐患威胁明显减。拓展地质灾害治理思路,将地质灾害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振兴相结合,加快推进地质灾害避险移民搬迁,在保障安全的同时,充分考虑搬迁群众的生计和发展问题。力争使受现有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的财产减少15%、威胁人口减少20%其余受威胁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

危房改造:对因灾搬迁避让项目,根据辖区内各地质灾害隐患点受灾害威胁的轻重缓急程度,在群众自愿的前提下,采取先易后难、逐年实施的方式,与农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等有机结合,整合部门资金,统筹安排资金,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快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群众搬迁避让。确保群众搬得走、留得住、生活水平有提高。到2025年,全市中小学校舍D级危房全面拆除重建。继续推进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老旧住宅小区改造,实施现有农村危房改造全面清零,完成农村危房和农房抗震改造3000户以上。

森林防火:坚持“预防为主、防灭结合、科学扑救、安全第一”的方针,以不发生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灾和人员伤亡为目标,确保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9‰以内,火灾当日扑灭率不低于98%

防洪抗旱:结合禄丰市经济发展规划,继续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成利用科技手段对市域内小(二)型水库实施监测的防范体系,基本消除病险水利设施安全隐患,建立山洪灾害防治区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坚守水生态环境底线,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确保水质水量有保障、河湖水域不萎缩、生态功能不衰减、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打造山青、水净、河畅、湖美、岸绿的美好家园。开源节流并重,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河湖水系连通性逐步提高,已建水源工程效益充分发挥,水资源调配能力增强,基本形成水资源合理配置格局。实现江河湖库水源涵养能力明显提升,江河湖泊水质持续向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取得新成效,水美乡村建设有序推进。

消防安全:全市消防救援事业实现较大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工作基础更加扎实、应急处置更加高效、消防文化更加繁荣,综合评价指标达到全省中上水平。消防治理体系和能力与在全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地位相匹配、与灾害事故形势任务相适应,全市消防安全水平具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特征。年均10万人火灾死亡率控制在0.18以下,年均GDP火灾损失率控制在2‰以下,全市无重特大火灾事故发生。

灾害救助:以科技进步为依托,增强救援队伍的战斗力建设,建立人员精干、听从指挥、响应快速、手段先进、团结协作、能打胜仗的专业救援队伍。达到偏远地区自然灾害发生10小时之内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重点地区可在6小时内得到基本生活救助。探索建立重大灾害保险制度,推进保险业参与防灾减灾事业,提高参保率,大幅提高自然灾害保险赔款占自然灾害损失的比例。

综合减灾:防灾减灾全民素质提升工程有序开展,结合防灾减灾宣传,扎实推进防灾减灾知识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实现宣传全覆盖。组织开展居民应急救护技能培训和逃生避险演练,鼓励支持以家庭为单元储备应急物资,提升公众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进一步完善应急避难体系建设,按照人均1.5平方米的要求,加快推进市、乡(镇)、村(社区)三级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继续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2,积极争取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市)”,提升应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御能力,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禄丰市“十四五”时期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内容

“十三五”

目标

“十三五”末完成情况

“十四五”

规划目标

指标

性质

1

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生产总值的比例

1.8%

0.8%

1.5%

预期性

2

年均每百万人口因灾死亡率

3.0

1.38

2.0

预期性

3

年均每10万人口受灾人次

——

——

3万人次

预期性

4

年均每10万人口火灾死亡率

0.19

0.08

0.18

约束性

5

年均GDP火灾损失率

2

0.036

0.06

约束性

6

全市掌握应急逃生救护基本技能的人口比例

——

——

2%

预期性

7

每个村(社区)区灾害信息员配备数量

——

——

1

预期性

8

创建“全国综合减灾

示范社区”

——

——

12

预期性

9

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的时限

——

——

10小时以内

预期性

第三章 主要任务

第一节 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现代化

1.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法治体系,充分发挥市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委员会对全市防灾减灾救灾全过程的统筹指导和综合协调作用,充分发挥各专项指挥机构对相应灾种的灾害风险防范部署和应急指挥作用。强化部门优势互补、职责分工明确、责任无缝衔接的统分结合管理模式。推进应急管理体系与国防动员之间有效衔接,推动平战结合、应急应战一体化建设。健全军地抢险救灾协调联动机制,强化信息互通、资源共享、需求对接、行动协同,形成应急救援合力。落实应急救灾主体责任,坚持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原则,进一步明确应对自然灾害的事权划分。衔接好自然灾害“防—减—救”责任链,确保无缝对接,形成整体合力。健全自然灾害防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应对重特大自然灾害的工作机制和调查评估实施办法。

2.健全信息共享发布处置机制。健全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趋势会商研判机制,完善自然灾害信息共享机制,研究制定防灾减灾救灾信息传递与数据共享规范。构建统一的灾害综合信息共享服务数字平台和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形成灾害数字治理的全要素资源体系。健全灾害舆情应对机制,强化信息公开,拓展信息发布渠道,提升防灾减灾救灾公共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和专家的作用,扩大受众面和影响力。加强舆情监测和引导,及时发布信息,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3.健全综合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建成多层次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形成以消防救援、政府专职消防队、森林消防专业为骨干力量,解放军、武警部队为突击力量,抗震救灾、防汛抗旱等专业队伍为基本力量,企事业单位和村(社区)专兼职队伍、社会救援力量、志愿者为辅助力量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组织社会应急力量与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专业应急救援力量的联合训练演练,提高联合救援能力。优化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各级政府承担应急救援分级指挥职责,消防救援队伍主动承担技术指挥职责,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建设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优化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指挥制度、跨区域救援指挥制度,逐步整合市内监测预警、救援力量调集、救灾物资调配等作战要素,建立“防—抗—救”三位一体应急救援指挥调度模式。健全应急救援装备体系,按照“立足实战、注重质量、提高效能”的原则,科学开展救援装备建设评估论证,加强装备市场准入、采购验收、使用管理、维护保养、退役保养等全生命周期管理。构建与当地经济发展、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和灾害事故特点相适应的救援装备体系。完善应急救援战勤保障体系。

4.健全共建共治社会治理体系。引导规范社会应急力量建设,培育枢纽型社会应急救援组织。加强对社会应急力量参与抢险救援的协调组织、综合评价和诚信管理,健全奖惩激励和保险保障机制。规范社会应急信息报送、应急调度、现场管控、信息发布等工作流程,安全有序参与救援救灾行动。完善基层治理机制,探索建立社区应急志愿者网络体系,引导社会应急力量将基层社区作为开展防灾减灾活动的主战场,提升自然灾害防御能力。充分发挥红十字会等社会救援力量在防灾减灾救灾中的积极作用,加强红十字会救灾队伍建设,完善“专职干部+志愿者+专业技术人员”的社会应急救援队伍模式。推进社会应急救援能力备灾救灾体系建设,仓储管理实现科学化、自动化、标准化、数字化。把保险嵌入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建立健全多层次的自然灾害综合保障保险体系,提升社会分散风险和化解风险能力,从简单的“险后补偿”向“险前预警—险中响应—险后补偿”的三位一体模式转变,增强社会韧性。

5.健全科普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加强资源整合和宣传教育阵地建设,推动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加强应急教育科普宣传。教育部门继续将灾害应急知识纳入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体系,鼓励开发使用在线课程和虚拟仿真教学,加大灾害应急教育普及力度,提升师生自救互救能力。充分利用世界气象日、全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全国消防日等节点,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活动。合理有序利用各种演练开展常态化的防灾减灾救灾知识宣传活动和应急演练。

第二节 推进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现代化

1.摸清灾害隐患底数,提升灾害综合监测预警能力。全面完成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摸清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建立分类型分区域的全市自然灾害风险基础数据库。编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图和防治区划图,修订地震、洪水、气象、地质灾害等风险区划。结合灾害风险普查,组织开展灾害隐患排查和识别。对灾害隐患进行分类、分级,建立灾害隐患清单。在完善现有应急、气象、水文、地震、地质、农业、林业和环境等监测站网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监测密度,优化功能布局,加强对多灾种和灾害链的综合监测和重大风险早期精准识别,提高各级灾害防范能力。积极推进我市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对接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监测预警平台,提升灾害综合监测预警能力。

2.强化风险源头治理,提升灾害工程的防御能力。推进防灾减灾关口前移,加快推进自然灾害风险源头治理。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恢复森林、河湖、水库、湿地、草原等生态系统功能。加强林区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以林区道路、防火通道、生物隔离带、生土带等为主的林火阻隔系统,着力提高公益林、水源地、风景区、森林公园等重点林区、重点保护区域的林火阻隔能力。发挥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在抗旱防雹、生态保护和修复中的积极作用。加快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推进抗震设防城乡一体化管理,提升城乡抗震设防能力。加快推进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公路水路基础设施改造、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等工程。加快防洪抗旱枢纽工程建设,加强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防治,全面提高大中城市防洪排涝标准。继续深化河湖长制。落实属地责任和部门责任,进一步发挥公众护水在河湖治理保护中的作用,规范水域岸线管控和开发利用。推进河湖管理范围划定,明确管控空间。促进河湖水域岸线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明确区分用途和管控要求,保护河湖水域岸线资源、规范开发秩序。明确水生态空间管控范围,优化水生态空间功能布局,严格保护水域生态空间完整性,以保证河道行洪安全。科学规划、建设、管理各级各类应急避难场所,逐步提升防灾避灾能力。

3.加强巨灾风险应对,提升救灾救援能力。建立健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综合应急指挥协调、救援联动、联合演练机制。建立应对重特大自然灾害现场指挥的组织、协调和保障机制,规范由预案修订过渡到灾害应急响应的相关工作,明确规范响应程序、部门职责、指挥部组织架构等内容,提升现场指挥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规范重特大灾害现场指挥协调。加强与人武部门、驻禄部队以及国防动员委员会等单位和机构的协调对接,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进一步细化巨灾风险会商研判和联合勘测、兵力需求提报、应急资源协同保障等机制。加强与周边县市的沟通联络,深化区域间应急合作。建立健全检验性、实战化的联合演练机制,编制应急演练指南,规范应急演练组织、实施、评估等各环节活动,提升组织能力和救援能力。消防救援队伍围绕打赢巨灾大难目标深化实训实战,强化生命搜救专业能力建设,提高极限条件下的综合救援能力。加大先进适用装备和各类救援救灾特种装备的配备力度。认真落实省州《政府专职消防队伍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建立市、乡镇专职消防队伍,确保市级专职消防队伍25人以上、乡镇专职消防队伍8人以上,全力提升市、乡镇应急救援工作力量和水平;落实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经费和装备器材配备;强化各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建立培训演练、救灾响应、指挥有序、科学救援、协调联动、保障有力的紧急医学救援机制,提升重特大灾害紧急医学救灾救护应急能力。充分发挥红十字会在救灾中的积极作用。加快发展巨灾保险,健全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4.强化基层网格治理,提升城乡灾害应急能力。加强基层防灾减灾救灾网格化管理,深入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各乡镇结合城乡社区治理,将基层防灾减灾工作与城乡社区网格化管理相衔接,将应急避难场所管理、灾害风险辨识监控、灾害应急预案编制演练、防灾减灾志愿者队伍建设、社区和家庭应急物资储备、应急科普宣传、居民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提升等工作融入基层治理体系,构建基层灾害治理平台。推进乡镇、村(社区)应急力量建设。推进乡镇应急消防站(所)建设。建立健全“专兼结合、一队多能”的基层综合应急救援队伍。鼓励有条件的乡镇按照乡镇消防队的国家标准开展乡镇专职消防救援队、志愿消防救援队达标建设。整合优化现行分灾种建立的灾害信息员队伍,每个村(社区)明确灾害信息员12人。明确灾害信息员队伍管理、业务培训、经费保障等方面的权责。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发挥好灾害信息员在灾害隐患排查、灾害预警信息传达、灾情统计上报、防灾避险知识宣传等方面的作用。

5.完善储备调度机制,提升应急救灾物资保障能力。完善应急救灾物资储备体系,优化救灾物资储备布局,合理扩大储备规模和品种品类。建立健全应急物资生产调度、紧急采购和征用补偿、紧急调运分发等机制。推进应急救灾物流枢纽和配送系统建设。科学设定灾害多发地区物流设施设防标准,提高重大物流设施抗灾能力和快速恢复能力。整合应急物资保障数据资源,建设应急物资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应急物资实时监测、快速调拨、全程追溯。以乡镇、村(社区)为单位建立应急物资储备仓库,结合实际需求储备应急救灾物资。引导家庭储备应急救灾物资,提高城乡居民自救互救能力。

第四章 重点工程

第一节 灾害风险监测预警工程

1.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和隐患排查工程。按照全国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要求,开展全市主要自然灾害的致灾调查与评估;完成人口、房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系统、三次产业、资源和环境等承灾体的调查与评估;完成历史灾害调查与评估;完成综合减灾资源(能力)调查与评估;完成重点隐患调查与评估。完成主要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

专栏1 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

第一阶段,建立普查工作机制,落实普查人员和队伍,开展普查培训;组织开展试点,提炼成果总结经验,修改完善普查实施方案和相关技术标准规范。第二阶段,全面调查阶段,完成全市灾害风险调查和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第三阶段,完成灾害风险评估和验收。编制灾害风险评估和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图,建立灾害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为化解风险、灾害防御、工程治理、应急处置提供坚实保障。

以地震、地质、气象、水旱、森林草原等领域为重点,开展灾害风险调查评估和重点区域灾害隐患排查。开展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及其灾害链风险和区域综合风险评估,建立灾害重点隐患数据库,编制修订全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分布图。建立市、乡镇二级贯通、行业领域信息共享的自然灾害风险数据库,研究确定灾害风险区划。

根据灾害风险调查评估结果,分批、分重点开展重点区域、重点工程、人口密集区房屋建筑、桥梁隧道、河堤大坝、通信、供电供水供气、输油气管线、交通设施等工程安全隐患排查和抗灾性能评价,针对性开展高层建筑、地下空间、大型城市综合体、石油化工及文物古建、城中村等高风险区域场所安全隐患排查和综合治理。建立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

2.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逐步实现重大风险感知全覆盖和现有监测数据全面汇聚。逐步实现全过程监测预警和预警靶向发布。提升预报预警精准度,增强决策指挥科学性和有效性。

专栏2 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项目

加大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进一步提升和完善地震监测台网。实施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能力提升工程。推进地震灾害监测预警信息融入国家重大灾害事故防治信息系统。完善地震烈度速报系统,加密一般台和预警终端建设,实现重点区域乡镇级地震烈度速报能力全覆盖。利用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和应急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手段,推送地震预警信息,具备震后秒级地震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和分钟级地震烈度速报能力。

优化气象要素观测站网和气象雷达探测网建设,并整合气象、地震、水利、林草、自然资源等部门监测设施,协同推进灾害群测群防与专业监测信息化建设,形成天、空、地一体化全域覆盖的自然灾害监测网络体系。建成地质灾害隐患识别分析中心,开展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重大地质灾害早期识别、风险评估与动态监测。

优化野外视频监控建设,优化野外视频监控系统、高山瞭望台,实施“天眼通”工程,实现全市森林草原面积监控范围覆盖率达到78%以上。加强防灭火专业队伍能力建设,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在防灭火中的能力建设。

加强洪涝和抗旱灾害的监测预警工程建设、推动河道水情监测预警工程和土壤墒情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实施水文监测、水利工程安全运行监控、山洪、干旱灾害预警预报系统等非工程措施建设。

3.气象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工程。加强气象综合监测网建设;推进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建设;提高气象灾害早期识别、立体监测、精细化预报和精准化服务能力。加强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天气雷达等气象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气象灾害监测能力明显提升;推进智能化气象预报工作向智慧型方向发展,提升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提高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的精细化、精准化和实时化水平,推动气象预警信息进村入户,提升农村气象服务能力;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设施和作业装备建设,加大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提高人工影响天气在农业减灾防灾救灾和生态修复中的作用,提升防灾减灾救灾气象支撑保障能力。

专栏3 气象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工程

优化全市自动观测站网,提升多要素观测覆盖率和站点空间分布密度,增补新一代天气雷达。构建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无缝隙、精准、智慧的现代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体系,支撑保障楚雄州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提升。完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健全一体化预警信息发布云平台、发布手段和标准体系,提升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的并行处理能力和按需精准发布能力。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基础保障体系建设,升级改造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设备,扩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影响区和作业范围,提升人工影响天气的防灾减灾能力。

加大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技术研究,完善满足智能网格预报业务需求的快速协同、高效存储数据支撑环境,建成智能化、智慧型气象预报预警业务平台,建立多时效多气象要素的0-30天无缝隙、精准化、智能型预报业务产品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加快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设施建设和作业装备改造,开展高原冰雹防雹试验示范基地和生态保护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提高抗旱增雨、防雹减灾、生态修复的大范围、精准化和科学高效服务能力。

4.地震灾害风险防控工程。探明城市活动断层的分布情况、研究其活动特征、评价其危险性,有效降低地震灾害风险。

专栏4 地震灾害风险防控工程

重点开展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地震危险性评价和禄丰市区域地震安全性评价,开展城区建(构)筑物、生命线系统抽样调查,开展重要建(构)筑物、生命线工程结构健康监测,进行地震灾害风险综合评估,形成地震灾害风险区划图。建设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网络。建成地震灾害危险源监测和重大风险预警系统。地震风险实时监测与预警实现全覆盖。建设城市地震灾害风险管理平台,对接智慧城市建设,实现城市地震灾害风险智慧化管理“一张图”。

第二节 灾害防御能力建设工程

1.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工程。继续实施退牧还草工程、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全面加强天然林保护,扩大退耕还林还草。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恢复森林、草原、河湖、湿地、荒漠生态系统功能。河湖生态空间得到有效保护,河湖生态环境水量基本保障,江河湖库水系连通性逐步提高,水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恢复。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

专栏5 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工程

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推进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土地整治与土壤污染修复利用、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流域水环境保护及治理四大类工程。加快推动水土流失治理。推进湿地公园建设,统筹考虑湿地资源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推进多类型、多层次、多功能的湿地公园建设,推动湿地资源保护和修复,建设一批示范性湿地公园。

2.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对地震高烈度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年度地震重点危险区、易发区的未采取抗震措施或抗震能力未达到抗震设防标准的乡村民居、城市老旧房屋、城镇供排水、道路桥梁、供热、燃气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学校、医院、幼儿园、交通生命线、电力、通信、危化品厂库、水库大坝、重大工程等建筑或设施为重点进行抗震加固。

专栏6 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

推进构(建)筑物抗震鉴定和加固改造工程。实施公共基础设施安全鉴定和加固工程,重点提升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安全水平,提高重大建设工程、交通生命线、电力通信、危化品工程以及公共建筑、公共场所的抗震防灾能力,推动城镇老旧小区既有建筑抗震鉴定和加固改造工作。

实施农村民居加固工程。探索农村新建住房强制性设防标准和激励性导向政策,开展农房抗震加固改造工程,推广适应各地本土农村房屋特点的抗震建房技术。积极推广应用低干预、易施工、低造价抗震加固技术,大力推广隔震减震等新技术、新材料。

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管理。继续推进抗震防灾专项规划编制实施工作,完善应急避难场所设施和管理办法,科学布局,分级推进建设。

3.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继续实施跨界河流治理、中小河流治理、洪涝灾害防治、抗旱供水能力等方面的补短板建设,开辟抗旱应急供水水源和城市备用水源,继续开展病险水库、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完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实施重点山洪沟治理,强化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提升防汛抗旱减灾能力。

专栏7 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

重点供水工程。实施禄丰东河扩建大(2)型库。禄丰响水河小(1)型水库。实施10处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开展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建设;建设6个城镇备用水源工程项目;推进江跨流域引水工程等14件河库水系连通工程建设。

防洪减灾工程。推进河段治理工程等5件重要江河支流治理项目。开工建设4件;完成山洪沟治理项目共64件;完成1座中型病险水库和81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完善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开工建设市城区防洪排涝综合整治工程;加快推进抗旱工程建设,开工建设54件抗旱水源工程;小型水库雨水情测报和安全监测设施282件。

水生态修复和建设工程。开工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工程等20件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项目;开工水库水生态综合治理项目等65件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开展水系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工程。

水利智慧化工程。完善山洪灾害预警、水雨情测报和数据传输系统,形成覆盖所有乡镇的异地视频网络。建设覆盖小(1)型水库、中小型水闸、大中型灌区、四(五级)级堤防、中小型水电站等水利工程的防汛抗旱调度体系。

4.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避险搬迁工程。把地质灾害防治与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生态保护修复、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土地整治等相关工作紧密结合,加强工程治理与避险移民搬迁。对重大隐患点,及时编制项目立项建议,经专家组现场核查后,及时纳入治理项目储备。对险情严重、情况紧急的地灾隐患点,及时应急避让,依程序落实工程治理或避险移民搬迁等防治措施,防止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专栏8 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避险搬迁工程

推进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工程项目,进一步掌握地质灾害隐患的空间分布和危害现状。加强自然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居民搬迁避让、农业防灾减灾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治理等防灾减灾骨干工程建设,提高自然灾害工程防御能力。十四五期间,全市完成6处地质灾害点的工程治理和47225人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的避险移民搬迁任务。

第三节 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

1.综合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建设融合救灾物资储备与调拨发放、救援力量训练和调动、紧急医学救治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应急救援训练基地体系。整合各方资源,实施应急救援训练基地建设、专业救援装备提升工程、“智慧消防”建设工程、消防科研与技术应用工程、智能化救援物资仓储工程、公共消防设施提升工程和社会化救援力量提升工程。形成纵向有国家、省、州、市、乡镇五级救援力量直接救援,横向有跨区域联动救援的立体救援格局。

专栏9 特种灾害装备配备达标建设工程

针对危化品事故灭火救援:重点配备举高喷射消防车、重型泡沫消防车、重型水罐(泡沫)消防车、灭火机器人、干粉消防车、防化学洗消消防车、泡沫输转消防车、供气消防车、器材消防车和激光测距仪、测温仪、有毒气体探测仪、隔热服、防化服、快速堵漏、动力关阀、移动遥控水炮等车辆装备,提升化工火灾事故攻坚打赢能力。

针对建筑坍塌和地质地震灾害救援:重点配备人员搜寻定位、切割破拆、顶撑支护、生活保障、无人机航拍建模、卫星通信等车辆装备,提升复杂条件下精准探测、复合材料切割破拆、不同空间内安全支护、跨区域指挥调度和自我保障能力。

针对抗洪抢险和水域救援:重点配备消防船(艇)、冲锋舟和水下防护、搜索测绘、水面救援、等舟艇装备,提升水面搜索救援能力。

针对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救援:加强侦检定位、高效破拆、搜寻救护、撑顶支护、挖掘清障、远程投送、模块运输等装备配备。

2.消防救援队(站)建设工程。优化消防救援队(站)建设工程。按照《城市消防站设计规范》,坚持“合理分布,多点辐射,规模适度”的原则,推进城乡消防队站新改扩建,建成以特勤消防站和普通消防站为中心,小型消防站为辐射的救援力量覆盖网络。积极推进乡镇政府专职消防队达标创建项目和勤丰化工园区政府专职消防队伍建设。持续壮大政府专职消防力量,在专职消防队伍乡镇全覆盖的基础上,聚焦机构设立、人员编制、营房建设、装备配备、待遇保障等要素,实施新一轮达标创建工程,进一步建强城乡政府专职消防队伍,成为全市应急救援力量的重要补充。

专栏10 消防救援队站建设工程

新建3个普通消防救援站。新建禄丰市南片区二级消防救援站,新建北片区小型消防站;新建禄丰市勤丰化工园区二级消防救援站。

改建1个消防救援站。禄丰市侏罗纪大街消防救援站由小型站升级为一级站。

消防站按要求完成营房建设,人员物资和装备配备。

加强人员配备,在政府专职消防队设立一定数量的事业编制专职业务骨干,明确事业编制和合同制人员编配员额、经费保障渠道、宗旨和业务范围,成立专职消防队站。

夯实基础建设。城乡专职消防队分别按照《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和《乡镇消防队》(GB/T35547-2017)开展独立营房建设、配齐配强救援装备。部分乡镇暂时不具备条件修建独立营房的,调整改造原有房屋。

优化待遇保障。保障乡镇政府专职消防队伍日常运行;保障乡镇政府专职消防车运行维护费用;保障政府专职消防队员工资待遇。健全政府专职消防救援职业荣誉体系和优抚制度。

3.森林消防队伍装备建设体系。提升森林消防装备科技化和体系化水平。加快禄丰市森林火灾高危区(高风险区)通信指挥试点工程建设,推进综合救援场地和设施建设。加强林火阻隔和预警监测系统建设,加强防灭火专业队伍能力建设,提升禄丰市森林草原防火灭火能力。

专栏11 森林消防队伍装备建设体系工程

针对我市高原高山林区的特点,加大机械化装备、信息通信装备、以水灭火装备建设的力度,形成指挥、侦查、输送、作战、保障五大类装备体系。积极推进数字集群通讯网络建设,配备基站、基地台,GPS数字对讲机。配备便携式卫星音视频传输设备1套,应急机动通讯车辆1辆,热源探测设备1套。

加强林草防灭火专业队伍建设,提升森林防灭火救援能力,提高专业扑火队伍配备率,计划新建扑火队营房及物资储备库10000平方米,满足森林消防专业队100-120人驻防、训练等需求,重点区域专业扑火队伍配备率达到100%;理顺和优化林草防灭火的体制机制,加强对扑火人员系统性、高标准技能培训;新建森林草原防火阻隔系统1000公里,新建森林草原防火水窖2000个。

3.森林防灭火能力提升工程。加强防灭火专业队伍能力建设,提升森林防火科技化和体系化水平。新建及改造全市森林防火视频监测系统林火阻隔和预警监测系统,购置森林消防运兵车辆,加强森林防火物资储备,提升全市森林草原防火灭火能力。

专栏11 森林防灭火能力提升工程

新建及改造全市森林防火视频监测系统林火阻隔和预警监测系统,购置森林消防运兵车辆11辆,加强森林防火物资储备,提升全市森林草原防火灭火能力。

4.重特大自然灾害应对能力提升工程。编制、修订完善市、乡镇各级各类灾害应急预案,提升预案可操作性。通过联合演练,检验和完善信息畅通、协调有力、联动联防、运转高效的重特大自然灾害应急响应机制体制。演练突出区域联动、军地协同、空地配合,跨部门、多灾种、多种力量参与救援的特点。

专栏12 重特大自然灾害应对能力提升工程

按照“练为战”的要求,组织应对重特大自然灾害综合应急联合演练,提升禄丰市应对巨灾的全面统筹指挥能力、科技资源整合能力、专业救援力量整合能力、军地合作抢险能力、物资资源筹集调运能力。科学评估灾区救灾物资需求,快速有效从各地调运,并合理分配,完善应对重特大自然灾害预案。

5.应急救援航空力量提升工程。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推进全市应急救援航空体系建设,完善航空救援协调机制,提升综合应急救援能力。

专栏13 应急救援航空力量提升工程

根据省、州部署要求,协同防火部门抓好直升机起降点建设,构建应急救援航空保障网络,夯实禄丰应急救援航空力量建设基础,为提升全省航空应急力量综合救援能力做好保障。

第四节 数字化应急能力提升工程

1.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工程。依托省“1+4+18”区域应急指挥中心布局,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投资建设禄丰市应急指挥中心和县乡应急物资储备中心。运用语音识别、智能检索、定位导航等技术升级应急指挥系统,智能识别灾害类型、灾害场所、被困人员、响应等级等,通过对历史灾情的关联,智能生成调度方案,一键调度救援力量、救灾物资等,实现精准接报、精准调度;深化指挥系统“一张图”建设应用,逐步将各类数据资源统一汇聚至“一张图”,拓展移动指挥终端功能,直观展示灾害现场、救援力量、救援状态、人员安置等感知信息,实现多维度、多角度图像融合和救援现场的透明化。按照辅助决策智能化、指挥调度可视化、应急救援立体化、安全管理动态化的要求,建设融合应急值守、预测预警、指挥调度、视频会商、实时监控、物资保障、灾情发布、舆情监控、统计分析等功能于一体的应急指挥中心。

专栏14 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工程

依托省“1+7+18”区域指挥中心布局,积极增强上级支持,建设禄丰市应急指挥中心,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大数据平台建设、应急指挥平台、融合通信基础设施音视频会商设施、应急保障装备、数据采集和治理设施、智慧指挥调度设施、互联互通平台等。实现应急管理数字化与应急处置实战化的深度融合。依托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整合资源建设应急科教体验基地建设项目。建成集安全生产、自然灾害、火灾等多媒体、模拟机、智慧科教宣传为一体的宣传教育体验基地,为禄丰市全民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预防和宣传培训工作提供基础保障。

2.应急感知网络体系建设工程。建成纵向覆盖市、乡镇,横向连接有关单位,前端到突发事件救援现场,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应急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实现应急管理全面感知、动态监测、智能预警、快速处置、精准监管,全面支撑具有系统化、扁平化、立体化、智能化、人性化的现代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专栏15 应急感知网络体系建设工程

通过物联感知、卫星感知、航空感知、视频感知、全民感知等途径,汇集各地、各部门感知信息,构健全覆盖的感知网络,依托应急通信网络、公共通信网络和低功耗广域网,面向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现场实时动态监测等应用需求,构健全市全域覆盖的感知数据采集体系,为应急管理大数据分析应用提供可靠数据来源。

3.应急救援无线融合网络平台建设工程。建立应急救援无线通信融合网络平台,实现国家和省州市应急管理部门以及政府、应急管理、消防救援、地震监测等固定指挥场所覆盖及互联互通,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专栏16 应急救援无线通信融合网络平台建设工程

以“公专互补、宽窄融合、固移结合”多维组网形态,通过整合通信卫星、多媒体卫星等卫星通信资源和集群4G/5G通信网、自组网、短波通信等无线通信手段,建设禄丰市应急通信网和无线通信网融合网络服务平台,供应急、自然资源、住建、交通、卫健、消防、地震、林草、气象、水利、粮食和物资储备等应急系统相关部门、高风险行业主管部门和救援队伍、社会救援力量在较大以上突发事件时应急救援使用。

第五节 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工程

1.基层共享应急治理平台建设工程。按照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群防群治、共建共享的原则,构建起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应急治理平台,推进基层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的治理机制。

专栏17 基层高效共享灾害应急治理平台建设工程

在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数据的基础上,在灾害多发地区及基础较好的乡镇试点建设高效共享灾害应急治理平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模式。平台建设内容包括网格化管理、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及信息传递、隐患排查、预案演练、救灾救援、物资储备、宣传教育、转移避险、自救技能提升等方面。

2.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示范工程。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示范市创建工作;开展专业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建设;推进农村防雷减灾示范工程建设,打造市域—乡镇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示范,推进社区和家庭应急救灾物资储备试点示范,先行先试,以重点突破带动和开创基层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新局面。

专栏18 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示范工程

创建12个国家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积极申报创建国家级综合减灾示范市,确保每个社区有1名灾害信息员。选择稳定性差、威胁大、风险等级高且难以治理搬迁的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泥石流、滑坡灾害隐患点的专业监测与示范。对自然灾害高风险乡镇选取12个乡镇打造市域乡镇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示范,推进社区和家庭应急救灾物资储备试点示范,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应急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完善应急救灾物资储备的管理和调用。

3.全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素质提升工程。实施防灾减灾知识、安全常识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工程。把安全知识普及纳入中小学安全教育和高危行业安全教育体系。建设安全防灾教育培训基地或灾害应急体验馆,提高全民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专栏19 全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素质提升工程

继续推进防灾应急“三小工程”建设。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建设集安全生产、自然灾害、火灾等多媒体、模拟机、智慧科教宣传为一体的宣传教育体验基地,为禄丰市全民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预防和宣传培训工作提供基础保障。

实施校园安全应急能力提升工程。加大力度将灾害应急知识纳入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体系,强化师生防灾避险应急演练。加强校园安全责任保险的防灾防损功能,鼓励承保校园安全责任保险的共保体建立校园安全公共应急服务数字平台,开展自然灾害特别是地震灾害应急虚拟仿真培训,帮助学生掌握避险、撤离、疏散和自救互救的方法技能,提高学生自护意识和自救能力。

实施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强防震减灾专业科普场馆建设,推进防震减灾科普进入综合科技场馆,为社会公众提供体验式科普服务。

开辟防灾减灾与应急科普宣传教育专题或专栏。持续组织开展世界气象日、全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全国消防日等主题活动。加强居民防灾避险应急演练,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开展基层党政领导防灾救灾能力提升培训,将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管理内容作为专题列入每年干部教育培训计划。

4.基层防治能力提升工程。推进基层灾害风险网格化管理,着力提升灾害风险隐患排查、预警信息传递、紧急转移避险、先期应急处置能力。充分发挥应急广播在突发事件预警作用,建设统一协调、上下贯通、可管可控,覆盖全州所有村(社区)的应急广播体系。加强新技术在基层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应用普及,建立具备在线学习、业务交流、经验分享与专家技术咨询功能的网络支持平台。科学规划建设城乡应急避难场所,提高应急避难场所覆盖率,提升管理和服务能力。

专栏20 基层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工程

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工程。推进农村地区特别是多灾易灾地区应急广播大喇叭系统建设,强化“村村响”在防灾减灾救灾中的实际应用,开展农村应急广播使用人员培训和信息发布演练。继续推进“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和“气象信息全面接入农村应急广播网向基层发布”工程。在自然灾害易发多发乡镇,新建或改扩建高标准应急避难场所。开展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情况调查,形成应急避难场所数据库,建设应急避难场所信息管理和综合服务平台,建立备案制度和运行管理与评估机制,实现对应急避难场所功能区、应急物资、人员安置和运行状态等动态管理。

5.巨灾风险能力提升工程。着力发展巨灾保险,推进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等,建立健全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提升重特大灾害风险承载能力。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原则,推进农房地震保险覆盖范围,提升巨灾风险分散能力。

第六节 应急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1.救灾物资储备保障能力提升工程。完善四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形成以市为支撑,乡镇为依托,村(社区)为基础,纵向衔接、横向支撑、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的应急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强化救灾物资储备体系与应急物流体系的协调衔接,快速高效调配救灾物资。建设省级分库综合应急救灾物资保障基地,提升综合应急保障能力,打造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改革示范试点。

专栏21 应急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工程

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建设全市级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建设任务,加大乡镇救灾物资储备点建设力度。制定以人口基数和自然灾害频发类型相结合的救灾物资分级储备财政投入标准和政策,落实各级各部门救灾物资储备责任。鼓励乡镇储备适宜本地的品种和规模大小的产品,乡镇级储备价值相对较低、具有区域特点和实用性的救灾物资。

构建统一的应急救灾物资储备管理信息平台,将分散在各单位及相关部门有关重要物资的存储、轮换及调用信息整合到统一的数字平台上。建立重特大灾害应急响应现场指挥部后勤保障机制,确保灾害发生后10小时内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同时为现场指挥部提供后勤保障。

专栏22 数字应急储备工程

推进数字应急储备工程,建设统一的应急救灾物资储备管理信息平台,对各单位(含消防部门)重要储备物资进行监管和服务。通过大数据、区块链和物联网等技术,开展应急救灾物资生产、采购、储备、调拨、运输、发放和回收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实现全程留痕、可监督追溯和动态掌控,形成应急救援资源“一盘棋”格局。

2.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工程。按照现代化救援的实战要求,加快补齐救援队伍在应急指挥通信、特种交通、森林防灭火和防汛等先进适用装备的短板,提高极端情况下抢险救援能力。

专栏23 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工程

强化灾害防治新技术、新装备推广应用,加快提升应急救援队伍技术装备水平。提高应急指挥通信、应急救援装备智能化、轻型化、标准化和应急交通装备、医疗救援装备新型化、现代化水平。配齐配强地震、山岳、水域、石油化工等各类专业救援装备器材和加强极端条件下应急通信装备配备。大力发展监测预警、信息获取、应急防治、生命搜救等新技术,逐步提高全市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保障水平。

推动建筑抗震防灾安全风险防控关键技术、结构主动控制、建筑智能防灾技术等关键技术研发应用,夯实防灾减灾救灾的物质基础和提升科技应用创新能力。

3.自然灾害科技支撑能力提升工程。对接国家实施的全国地震台(站)网改扩建工程,提升全市范围和重点地区地震活动和地球物理场信息连续动态监测能力,推进地震分析会商业务现代化建设,深化科技支撑作用。

专栏24 地震台(站)网改扩建工程

地震监测预报能力提升工程。搬迁禄丰罗次水化站;对现有观测台站开展综合技术保障系统标准化提升改造。

地震应急科技支撑能力提升工程。对全市震情会商与应急响应技术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建成震害预测系统,预测地震后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辅助决策等工作的地震科技创新系统,逐步实现“智慧服务”。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

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根据本规划确定的主要任务,组织编制相关规划或实施方案,细化目标任务,落实责任主体,优化整合防灾减灾救灾资源,建立组织协调机制和保障机制。市防灾减灾委成员单位要做好各涉灾专项规划的衔接,抓好本规划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项目的落实,加大考核督查力度,确保规划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第二节 加强资金保障畅通投入渠道

建立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资金多元投入机制,积极争取中央、省、州各级财政对禄丰市防灾减灾工作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建立健全分级负担的投入机制,各乡镇要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保障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投入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防灾减灾资金投入与灾情程度相匹配。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广泛吸引各类社会资金投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保障机制。确保本规划提出的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程建设、基础减灾救灾能力提升、科普宣传和教育培训经费投入。

第三节 加强人才培养提升队伍素质

制定和实施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建设战略,建设人才培养体系。从业务理论、器材装备管理使用、脱岗培训、训战结合等方面,实施专业人才培养,全面提升专业素质,提高各岗位履职能力。引进急需人才,重视未来人才,优化人才结构,创新人才制度,实现人才队伍的协调发展。加强核心业务、技术人才培养,完善培养防灾减灾人才和集聚人才的体制机制。建立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和以科技贡献率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统筹用好人才资源,为防灾减灾事业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第四节 加强跟踪评估强化监督管理

全市各有关部门,各乡镇要坚持将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与部门专项工作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推进落实,将规划任务落实情况纳入工作监督考核评价体系,健全动态调整和修订机制,强化监督评估结果应用,及时通报规划执行情况。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组织开展规划实施中期和末期评估,并向市人民政府提交本规划实施中期和末期进展情况评估报告。

附件:禄丰市“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规划项目表


附件

禄丰市“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规划项目表

类别

项目名称

项目数

项目性质

建设地点

建设内容及规模

建设年限

投资概算(万元)

备注

综合防灾减灾规划项目


续建、新开工、前期




3014161


(一)地震灾害防治体系建设项目

12





390


1

提升地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工程

3

新建

禄丰市

1.禄丰市地震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建设项目;2.更新全市地震观测站仪器设备;开展罗次水化站搬迁及综合技术保障系统标准化改造。

2021-2025

100

市地震局

2

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5

新建

各乡镇

1)建设地震线上科普展馆;(2)地震科普宣传模块以向社会推送地震科普知识、防震避震常识、震后如何开展自救互救以及灾后恢复重建等防震减灾方面的知识及要闻;(3)地震应急演练模块,可同地震预警系统互联,以现行地震应急预案各项应急工作处置流程为依据,为参与地震应急演练的人员提供用户注册与登录、应急演练现场图片采集、视频采集、定位信息采集、地震应急策略、现场描述、各项数据上传、考评等服务。

2021-2025

130

3

提升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工程

3

新建

各乡镇

1)全市地震灾害风险调查。推动全市地震灾害风险普查与地震灾害重点隐患排查,到2022年完成全市地震灾害风险普查任务,摸清地震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禄丰市重点区域抗灾能力,客观认识各地区地震灾害风险水平,建立地震灾害风险数据库,编制风险要素图件,开展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编制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区划图,为市政府有效开展地震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工作,切实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地震灾害风险;(2)重点区域地震安全性评价;(3)重要基础设施地震灾害风险防治;(4)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通用机场、水利设施、新能源、特种材料等重点项目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提供合理的抗震设防要求以及地震地质灾害防治要求,确保建设工程地震安全。

2021-2025

60

4

地震应急科技支撑能力提升工程

1

新建

禄丰市

对全市震情会商与应急响应技术系统进行升级改造。

2021-2025

100

(二)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避险搬迁工程建设项目

183





2066


5

延续配套治理工程

4

续建

黑井恐龙山

禄丰市黑井镇法龙村委会法拉河泥石流治理、禄丰市恐龙山镇大村村委会干沙河泥石流治理、禄丰市黑井镇复龙村委会复龙箐泥石流治理、禄丰市恐龙山镇川街村委会大水箐泥石流治理4个项目对已有工程进行修复和清淤。

2022-2025

190

州市自然资源局

6

地质灾害治理搬迁避让项目

7

新开工

高峰 和平 妥安

对高峰乡、和平镇、妥安乡3个乡镇6个治理项目(其中: 滑坡3个、不稳定斜坡1个、崩塌1个、泥石流2个)。通过抗滑桩、挡墙、截排水沟、拦砂坝、排导槽等工程进行治理。

2022-2025

146

7

地质灾害治理搬迁避让项目

6

新开工

和平 6个乡镇

对和平、中村、恐龙山、广通、碧城、一平浪6个乡镇14个隐患点47225人实施地质灾害搬迁避让项目。

2022-2025

1460

8

地质灾害隐患点安装普适型监测预警项目

1

新开工

14个乡镇

对不具备工程治理、避险搬迁条件的隐患点,且没有开展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点建设的27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普适型或专业监测预警工程项目建设,配备必要的监测仪器,建成新型高效“技防+人防”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

2021-2022

270

(三)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项目

1





3600


9

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项目

1

续建

14个乡镇

实施农房抗震改造工程,主要支持抗震设防烈度7度及以上的地震高烈度设防地区、年度地震重点危险区实施农房抗震改造,计划到“十四五”末实施3000户以上,实现“危房不住人,住人无危房”的目标。

2020-2025

3600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四)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建设项目

593





2977107


10

实施中小河流、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工程

16

续建

14个乡镇

实施重要支流治理共12段,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共2件;小型水库雨水情测报和安全监测设施12件。中村乡星宿江西河段河道治理,治理河道4.8km,规划投资为3600万元。南河治理工程,治理河道3.69km,规划投资为2379万元。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共2件,规划总投资5900万元。小型水库雨水情测报和安全监测设施12件,规划投资为540万元。

2021-2025

12419

市水务局

 

 

 

 

 

 

 

 

 

 

 

 

 

 

 

 

 

 

 

市水务局

11

实施中小河流、山洪沟治理、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工程

79

新开工

14个乡镇

重要支流治理共25段,中小河流治理共12段,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共40件;山洪沟治理项目共32件。龙川江黑井段道治理工程,治理长度6.58km,规划投资为4383万元;碧城大西河西山村至温泉村段河道治理工程,治理河道7.6km,规划投资为4493万元;绿汁江禄丰市董户村至响水河河道治理工程,治理河道8km,规划投资为4455万元;绿汁江禄丰市响水河至小窝村段河道治理工程,治理河道8km,规划投资为9000万元。其他,重要支流治理共25段,规划总投资54901万元;中小河流治理共12段,规划总投资24062万元;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共40件,规划总投资20000万元;山洪沟治理项目共32件,治理总长度335km,规划总投资240660万元。

2021-2025

361954

12

实施中小河流、山洪沟治理、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工程: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项目14件;其中,重要支流治理共28段,中小河流治理共34段,山洪沟治理项目共32件,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共39件。小型水库雨水情测报和安全监测设施270件。乡镇抗旱水源工程54件重点河湖生态治理与修复项目65件,城市备用水源工程建设项目6件,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项目20件。

512

前期

14个乡镇

建设龙川江黑井段河道治理工程,治理长度13.38km,规划投资为8862万元;小窝村至扒车另段河道治理工程,治理河道9.33km,规划投资为7895万元;禄丰市绿汁江安乐村至张汪村段河道治理工程,规划投资为7980万元;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巴格里水闸项目1件,规划投资800万元;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共39件,规划总投资25770万元。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项目14件,总投资43.1024亿元;城市防洪排涝提升项目1件,规划投资69786万元。其他,重要支流治理共28段,规划总投资40000万元;中小河流治理共34段,规划总投资10000万元。山洪沟治理项目共32件,治理总长度200km,规划总投资200000万元;小型水库雨水情测报和安全监测设施、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建设270件,规划投资为15280万元。乡镇抗旱水源工程54件,总投资16.60亿元。重点河湖生态治理与修复项目65件,总投资150.77亿元。城市备用水源工程建设项目6件,总投资12.45亿元。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项目20件,总投资0.71370亿元。

2021-2025

2602734

(五)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建设项目

12





1320


13

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建设项目

2

续建

市级

完善禄丰市雷达站配套基础设施,升级区域自动气象站。

2021-2022

60

市气象局

14

4

前期

市级

新建S波段新一代天气雷达、提高垂直观测能力、完善观测站网、提升人影作业能力等。

2022-2025

600

15

3

14

乡镇

提升气象信息系统安全、与州级同步建设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平台,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进村入户建设。

2022-2025

450

16

3

市级

提高新时代气象应急保障能力、开展高原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与州级同步建设新一代气象视频编播系统。

2022-2025

210

(六)综合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建设项目

4





4628


17

特种灾害装备配备达标建设工程

 

1

前期

市级

针对禄丰危化品企业多救援任务重的实际,加强危化品事故灭火救援设备配备。针对建筑坍塌和地质地震灾害救援,配备人员搜寻定位、切割破拆、顶撑支护、生活保障、无人机航拍建模、卫星通信等专业设备。针对抗洪抢险和水域救援:重点配备消防船(艇)、冲锋舟和水下防护、搜索测绘、水面救援、等舟艇装备等救援设备。针对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救援:针对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救援:加强侦检定位、高效破拆、搜寻救护、撑顶支护、挖掘清障、远程投送、模块运输等装备配备。

2021-2025

628

市消防救援大

18

消防救援队站建设工程

 

1

新建

市级勤丰金山

新建3个普通消防救援站。新建禄丰市南片区二级消防救援站,新建北片区小型消防站;新建禄丰市勤丰化工园区二级消防救援站。改建1个消防救援站。禄丰市侏罗纪大街消防救援站由小型站升级为一级站。消防站按要求完成营房建设,人员物资和装备配备。

2021-2025

1500

19

禄丰市市、乡(镇)政府专职消防队伍达标建设工程

1

新建

14个乡镇

根据省州《政府专职消防队伍建设实施方案》,建设市级政府专职消防队伍125人以上、乡镇政府专职消防队营房14支,配置必要的消防装备及消防车辆,有条件的开展营房建设及改造。

2021-2025

2500

(七)森林草原防火灭火能力提升建设项目

3





15750


20

森林草原防火灭火能力提升建设项目

1

新建

市级

建设禄丰市扑火专业队营房及物资储备库10000平方米,运兵车11辆,水罐车2辆,装备运输车15辆,水泵18台,扑火机具644套。新建森林草原防火阻隔系统1000公里,新建森林草原防火防火水窖2000个。

2020-2025

14000

市林草

 

21

森林草原防火灭火能力提升建设项目

1

续建

14个乡镇

新建及改造全市森林防火视频监测系统林火阻隔和预警监测系统,购置森林消防运兵车辆11辆,加强市、乡镇森林防火物资储备,提升全市森林草原防火灭火能力。

2021-2025

1350

22

禄丰市森林火灾高危区(高风险区)通信指挥试点建设

1

新建

14个乡镇

为禄丰森林防火开展数字集群通讯网络建设,配备基站、基地台4套,GPS数字对讲100台。便携式卫星音视频传输设备1套,应急机动通讯车辆1辆,热源探测设备1套。

2021-2022

400

市应急局

(八)救灾物资储备保障能力提升建设项目

5





1000


23

加强救灾物资储备 体系建设

1

续建

市救灾物资储备库

续建和改扩建1个救灾物资储备库,加强智能化建设,进一步提升救灾物资保障能力(边坡治理、购置货架、电动叉车、液压搬运车等设施设备)。

2021-2025

200

州市发展改革局

24

4

新建

妥安黑井广通高峰

新建4个易灾、多灾、边远乡镇救灾物资储备点(500平方米/个)及设施设备配套,200万元/个。建立健全灵活的救灾物资仓储、调拨、运输体系。

2021-2025

800

(九)数字应急提升建设项目

24





6250


25

山洪灾害防治、河湖长信息化建设

2

续建

14个乡镇

山洪灾害防治、河湖长信息化建设。

2020-2021

100

州市水务局

26

山洪灾害防治、河湖长信息化建设、水质监测,

3

新开工

14个乡镇

山洪灾害防治、河湖长信息化建设、水质监测。

2020-2021

150

27

水利智慧化建设

1

前期

市级

水利智慧化建设。

2021-2025

3500

28

禄丰市应急指挥中心建设项目

1

新建

市级

新建禄丰市应急指挥中心和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建设用地20亩,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含管理用房、库房、生产辅助用房、附属用房),集应急救援指挥和大数据交换中心及应急物资调度为一体,为全市应急处突和统一指挥调度提供基础。结合禄丰市人口规模及发展实际,储备一批应急物资,为灾害救助提供保障。

2021-2025

2000

市应急局

29

应急广播体系建设

8

前期

14个乡镇

实施市级应急广播工程,按照500万元投资规模计算,启动《禄丰市“十四五”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及技术方案》编制工作,请求将全市应急广播建设项目纳入上级“十四五”规划补助范围。

2021-2025

500

市级各相关部门

(十)自然灾害综合防治能力提升项目

12





2050


30

实施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

1

新开工

市级和各乡镇

持续做好常态灾害风险调查和隐患排查业务,摸清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区域抗灾能力,客观认识灾害综合风险水平,为各级党委、政府有效开展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工作、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权威的灾害风险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第一阶段2020年,建立普查工作机制,落实普查人员和队伍,开展普查培训;组织开展试点,提炼成果总结经验,修改完善普查实施方案和相关技术标准规范。第二阶段2021年—2022年,全面调查阶段,完成全市灾害风险调查和灾害风险评估评估工作。第三阶段2023年,完成灾害风险评估和验收。编制灾害风险评估和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图,建立灾害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为化解风险、灾害防御、工程治理、应急处置提供坚实保障。

2020-2023

600

市减灾委有关单位

31

建成集安全生产、自然灾害、火灾等宣传教育体验馆

1

续建

市级

依托市应急指挥中心建设项目,整合资源建设成建成集安全生产、自然灾害、火灾等多媒体、模拟机、智慧科教宣传为一体的市级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体验馆,实现禄丰全民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预防和宣传培训工作再上新台阶。

2021-2025

100

市应急局

32

减灾示范工程

1

续建

14个乡镇

积极争取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市及示范社区”,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2个。

2021-2025

120

33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1

续建

14个乡镇

按照人均1.5平方米的要求,继续推进应急避难所建设。投入资金20万元。

2021-2025

100

34

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

1

前期

14个乡镇

全面落实市、乡镇、村(社区)三级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任务,确保全市163个村(社区)都有1名灾害信息员。全市每年投入信息员补助经费30万元。

2021-2025

100

35

推进政策性农房保险工作

1

前期

14个乡镇

按照“政府主导、农户自愿,市场运作、统筹兼顾,稳步推广”的工作思路,推进政策性农房保险工作,有效整合社会抗震减灾体系资源和保险专业风险管理优势,探索构建“灾前预防—损失补偿—促进灾后重建”三位一体的政策性地震保险制度功能模式,切实帮助农村受灾居民提高灾后重建住房资金保障能力。

2021-2025

1000

36

环境保护应急能力提升建设项目

1

前期

市级

按照州级部署,由州生态环境局统筹,州生态环境局禄丰分局配合,完成市辖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开展应急能力整体建设工作。主要包含五个方面:(1)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完成全市环境风险源分布图、环境风险保护目标分布图,风险影响范围图,并根据风险影响途径划分各乡镇的风险影响途径和影响级别,划出重点风险区;从环境风险源、环境风险受体调查到风险等级判别及至环境事件情景模拟和分析等,全过程评估环境风险对人及环境的影响,将调查和评估成果信息化。(2)环境应急管理制度建设:从规章制度及管理清单的建设。全程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环境事件引起的危害,规范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保障公众生命安全、环境安全。(3)应急能力建设:根据环境风险评估中进行的风险分析和情景构建内容,明确应对流程和措施,应急监测,提出应急队伍建设建议。(4)应急演练:针对识别的风险源,定期选择重点风险源控制定期、分类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综合演习,切实提高应急处置能力。5.应急资源调查与物资配置:针对污染源切断、污染物控制、污染物收集、污染物降解、安全防护等重点应急资源开展调查和分析,形成《禄丰市环境应急资源调查报告》,根据环境应急资源调查发现存在的短板和不足,采购配置一批应急物资,促进环境应急能力提升。

2021-2022

30

州州生态环境局禄丰分局

 

上一条:2023年民生实事事项建议征集表
下一条:禄丰市民办教育机构管理办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