禄丰市人民政府
首页 >> 新闻动态 >> 部门动态

在非遗传承中“跳”出文化自信

日期:2023年03月02日   作者: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点击:[]

    “走一步,退一步;走两步,退一步;走三步,退一步……”刚走进阿勒村村史馆,就见一位身着民族服饰的中年男子,一边走着“酷炫”的步伐,一边认真地和访客讲解着。

    说话的这位中年男子,名叫李云华,今年49岁,是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市中村乡阿勒村的村民,也是一名彝族迁徙舞的代表性传承人。


    “刚才和大家演示的,是我们彝族迁徙舞的基本步伐。在我们村,上到八十岁的老人,下到四五岁的孩子,基本都会跳。”李云华自信地说,这是彝族的传统文化,不能丢,只要愿意学,他都乐意教。

李云华介绍,彝族迁徙舞记叙的是彝族先祖沿黄河而上的迁徙过程,是彝族迁徙过程中惊险、忧伤、哀怨、欢乐和惆怅的情景再现。

    “这套舞蹈的动作,基本是前一退一,前二退一,前三退一,最后一人拖着‘希布柯’(有叶子的青冈栎树枝)扫除蛆虫,并在造火烤食的过程中,围圈跳脚,欢快热烈。”李云华进一步解释道。

    “迁徙舞所展示的,是我们彝族对先民艰难迁徙生活的怀念,体现族人生死患难助老爱幼的美德。”李云华说,在传统节日、入宅、结婚等喜庆的日子里,村民们都会在长者或是传承人的带领下先跳这套追忆先民的迁徙舞,随后才是青年们的‘齐跺脚’‘三跺脚’等激昂欢快的歌舞。“近些年,大家的日子越来越好过,跳舞的激情也更足。”

    作为一名彝族迁徙舞的代表性传承人,李云华深感责任重大。“1997年,我刚结婚,老父亲就把传承迁徙舞的重担交给了我,当时并不理解。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改善,我也逐渐改变了对传统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的看法。”李云华说,保护好“非遗”,就是在传承文化基因,守护民族文化的根和魂。

    “以前条件不好,学的人不多,只有逢年过节大家聚集在一起时我才会教他们,部分村民的积极性也不是那么高。”李云华说,但现在不一样了,近年来,随着国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实施,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

    提及现在的幸福生活,李云华不时也会提醒现在的年轻人,不要忘记祖辈吃过的苦。“别看现在这样,以前种庄稼都是靠天吃饭,小春季遇上干旱的话,颗粒无收是常有的事儿。”李云华说,虽说这些都是历史,但不能忘记,忆苦才能思甜。


    “现在好了,水库修好后,生产生活用水都解决了。”李云华说,由于两个女儿都在外地上学、工作,家里只有两个劳动力,大春季他家就和其他村民一样,种植烤烟、玉米等,小春就种油菜、豌豆等。“现在生产用水通到了田间地头,想种啥都方便。”

李云华提到的水库,正是禄丰西河水库。2012年12月,受益于中国烟草援建资金1.46亿元,西河水库工程开工,2016年4月完工,总投资2.19亿元。该水库不仅担负着禄丰市城区六万余人的饮用水供应任务,还是禄丰市中村乡、金山镇、彩云镇等地百姓生产生活及工农业用水的水源地。

    以水为媒,因水而兴。作为水库建设的受益者,李云华和其他大多数村民一样,生活越来越富裕,曾经缺水的阿勒村,也变成了如今的“鱼米之仓”。

    生活变好后,李云华的信心更足了,不管是逢年过节,还是入宅、结婚等大小喜事,跳传统舞蹈的精气神更足了,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越跳越自信。农忙之余,也会带着村里的孩子们,一起学习彝族的传统舞蹈,特别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迁徙舞,更是重中之重。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也是联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好、传承好彝族的迁徙舞,这是一种历史文脉的延续,更是一种文化自信。”李云华笃定地说。

上一条:禄丰市组队参加全省舞龙大赛获佳绩
下一条:抓实春节文旅市场安全检查,让广大人民群众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