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政策执行有“硬度”。严格审核把关低保和特困人员救助,将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在现行“单人保”政策基础上,将未纳入低保范围的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重病、重残人员,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加强低保对象监测预警和动态管理,严格落实因病、因残、因学和低保对象就业成本等刚性支出扣减规定;对通过就业创业家庭人均收入超过当地低保标准的低保对象,给予半年至一年的救助“渐退期”。截至3月底,全市农村低保对象4597户11115人,农村低保保障率达4.9%;特困供养人员1293人。二是分类施保有“尺度”。扎实推动农村低保分类施保精准规范,严格落实低保重点保障户(A类)、基本保障户(B类)、一般保障户(C类)标准。春节以来,市乡两级全面开展精准核查,防止过度保、保不够等情况。截至3月底,全市在保农村低保对象中,A类保障2061人,B类保障4596人,C类保障4458人,1-3月,ABC类别调整1038人。三是动态管理有“力度”。做好低收入人群的动态监测,符合条件的第一时间纳入低保、特困或临时救助范围,不符合条件的坚持动态关注、建立台账管理。截至3月底,全市脱贫不稳定户337户1077人中,纳入低保244户703人、纳入特困供养13户16人;边缘易致贫户561户1618人中,纳入低保348户900人、特困供养30户32人;突发严重困难户37户109人,纳入低保2户3人,纳入特困3户4人。对保障人数发生增减变化以及困难程度发生变化的,适时进行保障类别调整。2022年以来,新纳入农村低保54户225人,特困供养38户38人;停发低保55户497人。四是救助服务有“温度”。主动下沉到乡镇开展业务培训,切实提高镇、村两级社会救助经办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坚持主动发现、主动救助,帮助因灾、因疫情、因意外事故等情况产生困难的群众早日渡过难关,并加大“云南省政府救助平台”的推广运用,切实发挥“救急解难”的作用。截至3月底,救助平台内民政事项申请量共426件(其中:低保98件、特困供养32件、临时救助296件),办结426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