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轰鸣的插秧机在连片的水田里来回穿梭,嫩绿的秧苗整齐排列,阳光下,禄丰市广通镇甸尾社区的760亩连片稻田泛着水光,而田块间消失的田埂和穿梭的机械,正诉说着一场关于土地经营的革新。
“以前自家种十几亩水稻,犁田插秧全靠人工,成本高还累人。”禄丰市广通镇甸尾社区的粮食种植大户尹红卫望着眼前的机械化作业,语气里满是感慨。“我家流转了60亩地,社区统一‘小田改大田’,机耕机插效率翻倍!光水稻亩产就比散户高90公斤,加上粮烟轮作和粮经作物茬口搭配,我家平均一年的纯收入超18万。”他指着远处的植保无人机补充道,“现在病虫害统防统治,社区还请农技员来培训,科技种地比老把式强太多了!”
“土地流转不是简单的‘二传手’,而是盘活资源的关键棋。”禄丰市广通镇甸尾社区党总支书记杜志军翻开账本,一笔账算得清晰明了。“我们以每年1000元/亩的价格流转农户的土地,再以同等价格转给科技种植大户,每亩收100元管理协调费,760亩地一年就为集体增收7.6万元。”更让他自豪的是土地整合后的变化:“原来508块田块合并成356块,田块平均面积由1.4亩/块增加到2.06亩/块,机械化率从70%提高到了90%,成本降了,农户租金和务工收入却增加了,这确实是可持续发展的好路子。”
过去“巴掌田”“鸡窝地”遍布的广通镇大甸尾村如今通过土地整合实现了“脱胎换骨”。760亩土地连片经营后,不仅便于大型机械全程作业,更让统防统治、良种推广等科技措施落地见效。数据显示,机械化耕作使每亩成本降低200元,病虫害统防统治能让农药使用量减少20%,粮食亩产提高10%。土地流转管理协调费为村集体带来稳定收入的同时,这笔钱又被用于农田基础设施升级,即新修灌溉沟渠、硬化机耕道,进一步改善了生产条件,形成“土地流转—增收增效—投入有钱”的良性循环。
“在自家田里打工,一天能挣100元钱,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村民代小娜一边搬运秧苗一边笑言。据统计,甸尾社区土地流转后,每年吸纳350余名本地劳动力就近务工,仅大春移栽季和管理季就能长期提供180个岗位。在尹红卫田地里打工的工人日均工资达120元,年人均务工收入超2万元,土地租金+务工收入让流转土地的农户每年户均增收近3万元。广通镇计划到2026年推广到1500亩土地整合升级,通过持续整合土地、提升科技化、机械化水平,形成“以点带面”的规模化发展态势,预计亩均节约成本300元,农产品综合产值提升25%。这股“流转”的活力正让更多农田焕发新生,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广通镇甸尾社区的土地流转新模式为禄丰市农业生产探索出了一条新途径。近年来,禄丰市积极探索农业发展的新路径,通过土地提质增效和高标准农田改造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夯实了粮食生产基础,解决了土地闲置、碎片化经营、生产成本高等难题。以土地流转为突破口,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增收、农作物产量提升、就业岗位增加的目的,达成村集体、农户、种植大户三方共赢的局面。